首页> 中文期刊>山地学报 >汶川地震区红椿沟泥石流形成物源量动态演化特征

汶川地震区红椿沟泥石流形成物源量动态演化特征

     

摘要

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映秀-北川断裂通过的映秀镇红椿沟流域内产生了大量的碎屑体,约为384.3×104 m3,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丰富的固体物源条件.2010-08-14,红椿沟暴发特大型泥石流,冲断公路,堵塞岷江致使江水改道,威胁映秀新区.为研究物源区演变特征,选取3期影像,并结合野外调查资料,通过ArcGis分析发现:地震前,红椿沟植被良好,未发现大规模地质灾害,流域内沟道均属于清水沟.地震后,流域内滑坡崩塌数量为68处,滑坡面积为101.12×104 m2,沟道总长度5 752 m,沟道总面积11.82×104 m2.受上盘效应影响,沟右岸滑坡发育强于左岸,左岸大多为小型浅层滑坡.2010年“8.14”泥石流后,受地表径流和泥石流的冲刷、侵蚀、切割作用影响,使部分滑坡“复活”或产生新的滑坡,流域内滑坡个数77处,新增9处,变化率为13.23%,滑坡面积139.80×104 m2,新增38.68×104 m2,变化率38.25%.沟道总长度8851 m,新增3099m,沟道总面积17.48×l04 m2,新增5.66×104 m2.泥石流暴发后,流域内仍有固体物源量约为344.6×104 m3,泥石流治理工程可控制物源量约为92.8×104 m3,在极端降雨条件下,仍有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

著录项

  • 来源
    《山地学报》|2014年第1期|81-88|共8页
  •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泥石流;
  •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滑坡; 动态演变; 遥感解译;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