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文史 >說耑及相關諸字

說耑及相關諸字

     

摘要

西周金文中多見的“取△”之“△”,舊主要有“債”“賦”“遺”“貺”“貨”“徵”“遄”等釋法,其中認爲它從“(皇)”和從“耑”的兩種意見影響最大,最爲流行.本文通過全面梳理相關研究成果與字形資料,認爲“(皇)”字的演變過程可圖示爲“(乒)——(木)—(牟)——(釜)——(皇)”,即“(皇)”下部之形並不是來源於“△”所從“(圭)”形的下部,而是由刀形訛變爲人形又添加橫筆演變而來,“△”與“(皇)/徵”無關.番生簋蓋的“△”應看作是遄鼎的“△”與楚簋的“△”因音近而産生的糅合之形.由番生簋蓋、楚簋的“△”以及東周兵器銘文中“端”字的構形,可知“△”當以從“耑”的意見爲是.六年襄城令戈(《銘圖》17360)“(全吞)”、韓政戟朿(《文物》2015年2期63頁圖4)“(三舀)”、八年陽翟令矛(《銘圖》17704)“(丛占)”等形,它們字形相近,辭例完全相同,應是一字異體.關於它們的釋讀,研究者亦有不同的意見.本文聯繫相關資料,讚成它們是“端”字的異體,指出其右旁應該是由毛公鼎“(黃)”形演變而來.秦公簋的“(戀)”是“遄”字異體,簋銘中是“急速”之義.甲骨文“(术)”“(木)”“(漆)”等形,難以納入“耑”的演變序列,它們舊釋作“耑”是不對的.

著录项

  • 来源
    《文史》|2020年第3期|5-18|共14页
  • 作者

    謝明文;

  • 作者单位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金文; 耑; 遄; 徵;

  • 入库时间 2023-07-26 00:03:04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