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涵阐释的'对话',不仅使'对话'形态的解诗学产生成为可能,也为20世纪30年代先锋性探索诗人的作品如何走近读者提供了'/> '对话':互动形态的阐释与解诗-孙玉石-中文期刊【掌桥科研】
首页> 中文期刊>文艺研究 >'对话':互动形态的阐释与解诗

'对话':互动形态的阐释与解诗

     

摘要

20世纪30年代诗歌批评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向:以客观的文本阐释为主的本体性批评,开始向批评者与作家双向经验互动的主体性批评转变.批评家与诗人在文本意义蕴藏上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由此而展开的两个或多个艺术创造者的之间的"对话",直接介入了文本的阐释.李健吾与卞之琳等关于<鱼目集>文本内涵阐释的"对话",不仅使"对话"形态的解诗学产生成为可能,也为20世纪30年代先锋性探索诗人的作品如何走近读者提供了某种进入实践轨道的范式和前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