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摘要

2004年1月、4月、7月和10月4个航次在厦门海域22个取样站定量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根据22个取样站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运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计算年次级生产力(P)和年次级生产力与年生物量的比值(P/B).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为9.68[g(AFDM)/(m2.a)],其中位于鼓浪屿附近海域的次级生产力最高,为25.42[g(AFDM)/(m2.a)],这是因为该海域出现了大量的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而位于九龙江口海域的底质为砂且受疏浚的扰动,不利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其年次级生产力最低,为0.31[g(AFDM)/(m2.a)].厦门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P/B值为1.43,其中P/B值最高的出现在九龙江口海域,为2.50;最低出现在西海域,为1.26.在季节分布上,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出现在夏季,达17.17[g(AFDM)/(m2.a)],最低出现在冬季,为3.45[g(AFDM)/(m2.a)];P/B值最高的是春季,为1.89,最低的是夏季,为1.22.通过估算得出,厦门海域每年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大约为3.8×103t去灰干质量,或是2.1×104t鲜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