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 >虚实相生——解读隈研吾建筑中的“隙间”空间

虚实相生——解读隈研吾建筑中的“隙间”空间

             

摘要

2013年7月6日-8月22日在证大当代艺术空间及2013年7月24日-9月15日在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了“隈研吾2013中国展”,这次展览以“隙间”命名。对此,隈研吾是这样解释的:物与物之间没有缝隙不仅会不透气而且更难以应对环境、状态以及使用方法的变化。他的言下之意即建筑中也需要隙间。其实,在他早期提出的“负建筑”理论中已经朦胧地意识到“隙间”的存在,之后在他“建筑粒子化”的理论中,他以不锈钢或竹、木的百叶窗为建筑的“隙间”,达到将空间打碎成微粒的效果。在近期的作品以及此次展览中他仍然坚持“隙间”的空间构造手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