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血流感染病原菌AmpC酶及相关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血流感染病原菌AmpC酶及相关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摘要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产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菌株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病例特点,并对相关基因ampC和ampD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9月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181株,分别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和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和高产AmpC酶菌株;对初筛试验阳性相关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初筛试验阳性菌株ampC、ampD基因PCR扩增、测序和比对,Rep-PCR分析ampC阳性菌株基因型。结果181株病原菌中头孢西丁初筛试验法检出产AmpC酶39株,概率为21.5%(39/181);三维试验法检出高产AmpC酶菌株的概率为43.6%(17/39)。PCR结果显示ampC和ampD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1%(16/39)和56.4%(22/39)。对16株ampC阳性菌进行基因测序,与GenBank相应ampC核酸序列比对发现同源性达98%~100%;2株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的测序发现在ampD基因羧基端存在可疑的突变位点。结论本研究相关败血症患者血流耐药病原菌感染主要源自院内感染。在产AmpC酶的血流病原菌中,ampC基因突变比较少见,而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发生率比较高,且ampD蛋白羧基末端氨基酸的缺失或替代可能与AmpC酶去阻遏表达高度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