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湖泊科学 >抚仙湖近60年来沉水植物群落变化趋势分析

抚仙湖近60年来沉水植物群落变化趋势分析

     

摘要

自1960s以来,抚仙湖沿岸带沉水植物群落发展迅速,而监测频率相对不足.为了解抚仙湖沉水植物群落现状及过去60年内的变化趋势,于2016年7月,对抚仙湖全湖沉水植物进行调查,并结合以往多次调查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本次调查设置了36条样带共41个样点.在实测数据验证后,使用卫星多光谱相机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全湖沉水植物分布面积.此外,计算了物种在沿岸带植被区的平均生物量、优势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结果 表明:抚仙湖沉水植物2016年夏季分布面积为5.14 km2,平均生物量(鲜重)密度为9.8 kg/m2,最高48.7 kg/m2,全湖总现存量(鲜重)5.02×104t;共采集到沉水植物13种(类),隶属于5科6属.其中,生物量最高的物种是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其次是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出现频度最高的物种是穗花狐尾藻,其次是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物种优势度最大的物种是穗花狐尾藻,其次是金鱼藻和黑藻;抚仙湖各样点沉水植物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介于0.05~1.28之间,全湖平均值为0.75;除轮藻类外,沉水植物群丛的冠层在1.5~4 m之间,其中金鱼藻群丛冠层最高.丝状附着藻大量出现,附着在高大的沉水植物冠层上的生物量远远多于附着在基质上的;丝状附着藻主要附着在群落上层沉水植物100 cm以内的植冠上.在过去的60年来,抚仙湖沉水植物分布面积、全湖总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呈增加的趋势;低矮的草甸型物种如轮藻类、苦草等优势度下降,高大的冠层型沉水植物如穗花狐尾藻、金鱼藻等成为优势种;外来物种伊乐藻在最近几年出现并成为次优势种;丝状附着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目前抚仙湖沉水植物群落处于生物量、分布面积和多样性最高的阶段,是维持和保护的关键时期.但相比于国外类似湖泊,抚仙湖沉水植物丰富度一直较低,目前冠层型植物占优势、外来物种快速发展和丝状附着藻增殖的态势,将会引起群落结构不稳定,如果不加以保护和管理,可能会朝着富营养化湖泊的群落结构方向发展,进而对沿岸带水质产生不利影响.除了进一步控制抚仙湖入湖营养负荷外,我们建议对群落上层高大的冠层型沉水植物进行收割,收割深度为100 cm,从而控制冠层型沉水植物以及附着在其上的丝状附着藻,为草甸型沉水植物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抚仙湖沉水植物群落向贫营养化湖泊的群落结构方向发展,但其可行性尚需开展研究.

著录项

  • 来源
    《湖泊科学》|2021年第4期|1209-1219|共11页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08;

    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43000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0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0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0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08;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丹麦科教中心 北京100049;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南京21009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08;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丹麦科教中心 北京100049;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贫营养深水湖泊; 沉水植物; 群落结构; 外来物种; 丝状附着藻; 抚仙湖;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 入库时间 2022-08-20 06:47:53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