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
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

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3-10-24

主办单位:;中国科协;;湖北省科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以斧头湖为例,分析湖北省水资源实际可用水资源量的年内变化和总值。计算得出,5月和9月会因为区域总水量变化和水体水量变化的不同趋势而导致部分区域缺水,甚至可能会严重缺水,于是原本按照北方情况设计的比如封闭式储水池之类的设施都具有实用性。节水型灌溉方式也具备买际意义。从大局角度来看,湖北省许多湖泊虽然水量较多,但是枯水季的吐水导致这些湖泊两个月的实际可用水量可能直接影响长江水位。对这些湖泊周边的开发需要独立讨论。流域的可用水资源量也需要不仅仅讨论生态需水量和不可利用的洪水,而需要减去长江在枯季的补水。从水资源现行分配可知,如果不考虑各种用水的重叠性,斧头湖流域可用水资源已经过饱和。于是节水、提高用水效率等措施即使是看起来水资源丰富的湖北也迫在眉睫。
  • 摘要:湖泊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探寻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市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通过介绍富营养化成因的两种理论,解释其产生的机理,并归纳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从八个方面阐述了水体富营养化对生态环境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危害.并根据实际情况从外源污染控制和内源污染控制两个方面总结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 摘要:针对大规模的排涝除渍等水利工程治理是导致大九湖湿地退化的主要和直接原因,重点实施建设了湿地恢复与保护涉水工程,以尽快扭转大九湖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下降的局面,抢救性地保护和恢复大九湖湿地.本文以大九湖盆地区域的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对大九湖湿地生态环境现状、演变历史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涉水工程的施工和运行对湿地动植物的影响,并从自然体系生产能力、自然体系稳定状况两个方面,研究了涉水工程对湿地生态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涉水工程实施后,湖泊水面面积从18.00hm2扩大到110.05hm2,沼泽湿地的面积也增大至106.18hm2,各种调蓄湖、回填的人工渠等区域逐渐演替成沼泽湿地和草甸,大九湖湿地范围内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将逐渐增加,湿地生境的原始风貌也将逐渐得以恢复. (2)部分耕地实施退耕还泽还草、重建湖泊湿地等工程使得林地、灌草地、沼泽和水域等自然景观的面积增大,其分布更加集中、更加均匀,区域自然体系的平均生产能力由现状的725.29gC/(m2·a)提高至860.83gC/(m2·a),景观多样性指数从1.375增大至1.531,均匀度指数从0.707增大至0.787,自然景观生态体系的异质性得到提高,阻抗稳定性得到增强,从而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完整性,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工程实施可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力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 摘要:湖泊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实现“文明”这个状态,应当有序递进地推进三个层次的建设。以实体为本,夯实湖泊生态基础。以质态为要,去除湖泊浑身之污。以机制为魂,重建湖泊生存之序。湖泊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投入,需要技术,需要合力,能力建设的成果如何,直接决定着湖泊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总而言之,湖泊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作为千湖之省,应当在湖泊保护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提升,加快湖泊一生态文明战略的构建与推进,以生态文明的大旗引领千湖之省湖泊事业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
  • 摘要:湖泊保护规划是湖泊保护、开发、利用、管理和涉湖专项规划的主要依据.本文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分析了湖泊保护的现状,由此展开并探讨了湖泊保护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并具体阐述了湖泊保护规划编制内容安排及重点,分析了湖泊基本情况调查及存在问题、功能确定及保护目标范围、功能区划及保护对策、管理体制、治理措施,提出了湖泊保护规划综合评价.妥善处理好湖泊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让湖泊保护规划的目标得以落实.
  • 摘要:本文在阐释湖泊岸带生态系统理论和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青菱湖区域岸带特点,从结构稳定、景观适宜、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性四个方面总共选取了相互匹配的34个指标,构建了湖泊岸带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针对青菱湖岸带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相应提出了七项治理措施以应对青菱湖岸带生态系统不断恶化趋势.
  • 摘要:长湖是四湖流域上区的主要调蓄湖泊,为四湖流域乃至东荆河沿岸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可靠的淡水资源,为调节湖区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四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条件之一,对四湖流域、特别是荆州市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从长湖地位、长湖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审批长湖综合治理规划、合理确定长湖水功能区划标准、调整优化湖泊保护管理体制、提高长湖防汛抗旱能力、加大湖泊保护资金投入、加强湖泊保护监督考核等方面探讨了加强长湖治理与保护的具体措施.
  •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同时水资源污染也日益严重.作为水资源重要载体的湖泊,其富营养化问题已日益突出.本文从湖泊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出发,指出防止湖泊富营养化的对策主要以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对于已经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应及时采取措施实施治理,以防止湖泊的加速老化,对于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对策,其主要方法分为物理、化学及生物治理。
  • 摘要:2011年中央一号文发布、2012年《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施行、2013年湖北省湖泊局成立,营造了湖北省湖泊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新局面.构建"大东湖水网"的治理方略,标志着湖泊治理从非工程措施发展到工程措施,从治标发展到治本,以《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为法律依据,以科学技术为指导治理湖泊,定能让千湖之省碧水长流.
  • 摘要:当前湖泊管理和保护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湖泊萎缩退化形势严峻,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严重,湖泊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湖区防洪减灾能力偏低.本文就如何加强湖泊管理、促进湖泊健康提出建议.湖泊功能兼有多样性,其湿地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及其它污染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农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具有不可轻视的重要性,怎样使湖泊连通有序、通畅自然、循环良性、生态健康,引排得当、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格局,因此,湖泊的保护和管理应纳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建立健全湖泊管理机制;对纳入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进行勘界,划定湖泊保护区和控制区。湖泊保护机构可整合现有涉湖机构,赋予相应职能,调剂人员编制,落实工作经费,履行湖泊保护职责。按照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原则切实开展湖泊巡查工作,及时了解湖泊情况,维护湖泊健康生命,保障湖泊功能的有效发挥。二是对湖泊进行污泥清除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引水工程、调整、规范养殖业工程、周边环境整治工程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真正达到还湖于民。三是将湖泊堤防及其他防洪排涝设施加固整治标准提高达到江河堤防整治工程标准,将湖泊整治工程资金列入国家投资计划。
  •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湖泊众多,合理处理好湖泊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变得日益重要.本文从我国湖泊水资源概况谈起,从管理体制、水权、决策、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湖泊水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提出了湖泊水资源管理中加强横向协调、提高管理集中度、优化配置水资源使用权、完善多目标决策、健全和发展公众参与机制等观点.湖泊水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措施与管理手段相结合,短期改造与长效治理并重是比较现实可行的策略.
  • 摘要:鄱阳湖是江湖洄游性鱼类重要的索饵和育肥场所,也是某些过河口洄游性鱼类的繁殖通道或繁殖场,对长江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及种群的维持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在长江流域渔业生态体系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天然渔业资源持续减少,资源自然更新能力严重衰退。长期以来,捕捞渔民在湖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处于弱势角色,政府及职能部门的管理也多限于“堵”,这也是郡阳湖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始终难以解决的症结所在。天然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科研投入严重不足,资源利用缺乏整体规划。提出各级渔政部门要切实组织好天然渔业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依法全面开展渔政监管、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议活用当前的燃油价格补贴,转向以引导渔民上岸转产转业补偿、为渔民购买“两险一金”等为主、留守困难渔民生活补助为辅的惠渔补贴政策。此外,要强化依法管理,规范渔业行政执法行为,统一行政执法管理体制。要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执法管理人员录用、考核和培训制度,重视引进和培养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一些执法难度较大的非法围堰等行为,省政府要组织公安、渔政、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参与的综合执法。
  • 摘要:文章指出湖泊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顺应自然,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尽快减轻和消除因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生态危机,维护湖泊健康,促进人与湖泊的和谐发展。湖泊治理及其生态修复,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它将颠覆传统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治理思路,注重多措并举和流域管理,提倡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真正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要赶超世界先进的治湖水平,需要的是更高的境界、更大的决心、更远的眼光和更强的技术,这就是中国湖泊生态文明建设尝试的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 摘要:分析了浙江省温州市桥墩水库2010年-2012年实施"洁水保水渔业"前后水库水质理化指标、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富营养化指数和生态系统成熟度的变化,以评价"洁水保水渔业"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洁水保水渔业"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水库水体的质量,透明度最大增幅达130%,总磷(TP)、总氮(TN)、CODCr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蓝藻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有所增加;以水生生物群落指示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生态系统成熟度有所增强.综上所述,"洁水保水渔业"对于桥墩维护水库生态系统平衡、确保饮用水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 摘要:大九湖是湖北省唯一的高山湖泊,华中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山湿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盛产名贵中药材生产基地,地理位置独特.极具代表性、重要性、特殊性.通过对大九湖进行测量、水质取样分析和水文水资源评价进行评价,摸清了大九湖的水文水资源特性和湖泊特性,分析了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按照“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建设方针,大力实施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水环境修复,加强湿地保护理念。协调好大九湖湿地生态保护与旅游和农民耕种的关系,加大对大九湖湿地的科学研究力度,对现有湿地进行保护,结合湿地植被的恢复、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退耕还林换泽等工程措施,在大九湖形成由沼泽、湖泊、草甸、森林等组成的独特的高山立体生态景观。
  • 摘要:荆州区内河渠、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水质污染,通过趋势分析,河渠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湖区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湖泊面积严重萎缩。湖泊萎缩导致湖区生态破坏明显加剧。湖泊萎缩也相应带来生物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结构发生改变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由于水生态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措施不到位,当前洪湖水生态遭到较严重的破坏,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容乐观。提出理顺湿地管理体制是水生态修复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要呼吁,要争取湖泊管理法律法规尽早出台,为湖泊湿地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控制污染源,群防群治,综合治理是水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目前四湖流域湖泊防汛抗旱能力不足,病险问题依然严重,运行能力、管理水平与新形式下的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管理队伍建设、服务工作的完善确实有待提高,湖泊保护任务十分繁重、十分艰巨,要充分认识当前湖泊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要全面推进湖泊保护管理工作,着力完善湖泊保护机构,构建湖泊保护责任体系,划定湖泊保护范围,着力加快湖泊水利综合治理,提高防洪和水资源配置能力,着力加强日常监管,推进四湖流域湖泊的水生态修复,造福四湖流域广大人民群众。
  • 摘要: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湖泊众多,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人为活动干扰,加之湖泊管理没有形成合力,带来全省湖泊数量急剧减少,湖泊生态恶化严重,严重影响到了生态建设和人民生活.本文通过分析湖北的湖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提出全面推行“湖长制”,分级制定湖泊保护名录,并公示了湖长名单,建立政府负责、分级管理的湖泊管理保护责任体系,明确湖泊管理保护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实行湖泊管理保护绩效目标管理,改变多头管湖、无人负责的局面,有效开展湖泊管理保护工作。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重要湖泊建立管理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提高了工作的协调性。健全湖泊管理保护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湖泊治理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广泛宣传湖泊管理保护的重大意义,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湖泊,形成湖泊管理保护的良好氛围。科学编制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和湖泊保护详细计划,合理确定湖泊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水能开发、岸线利用等方面的控制性指标,统筹保护与利用,协调生态与发展,平衡流域与区域,兼顾当前与长远,全面构建湖泊管理和保护规划体系。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和自然净化功能,综合运用截污治污、底泥清淤、打捞蓝藻、调水引流、生物控制等措施,对湖泊水生态系统以及主要入湖河道、河口进行综合治理。加大湖泊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减少入湖泥沙,防治面源污染。湖北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推进重点湖泊湿地自然修复,促进人水和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彰显“千湖之省”的水资源环境优势,必须紧抓机遇,全力以赴,早日实现“千湖之省碧水长流”。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使湖泊正遭受着严重污染,水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威胁饮用水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湖泊水污染的防治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我国湖泊污染现状和特征分析,指出湖泊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广泛重视。湖泊富营养化不仅对湖泊水质有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周边水环境和人为景观,甚至通过给水系统危害到公众的健康。经过多年的不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因水体中含有的氮、磷等可供藻类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多造成的。引起富营养化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来源较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既有外源,又有内源;既有点源,又有面源。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许多新的化学物质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有机污染物通过“三废”排放、地表径流、大气与水体交换、大气干湿沉降和地下水渗入等形式而进入湖泊,经过湖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而发生迁移和转化,其中大部分沉积到湖底成为湖泊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疏水性,可以在生物脂肪中富集,即使在湖泊中含量很低,可通过水生食物链,造成持续性的毒性作用,甚至通过食物链为害人体健康。湖泊污染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策、管理技术、市场调节、全民配合等方面。必须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治理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依靠全社会力量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 摘要:近年来,仙桃市湖泊保护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规划缺失、开发无序、保护偏软等问题,湖泊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指出湖泊保护与管理工作要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湖泊保护战略部署,以生态文明和人水和谐为理念,以生态湖泊、平安工程、数字管理、法制保障为目标,以工程建设和依法管理为基础,以湖泊保护和防洪保安为重点,确保湖泊健康运行。
  • 摘要:斧头湖和西凉湖(以下简称"两湖")分别是湖北省的第4和第5大湖泊.历史上两湖相通,江-河-湖相连,湖水清澈,水运发达,沿湖城镇商贾云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人与湖泊争"利",围垦造田,围网养鱼,致使湖泊淤积,湖泊面积骤减,水系不通,水质变差,湖泊功能受到严重限制.提出要加强湖泊保护,开展防洪工程建设,提升区域防洪排涝标准,开展水资源配置及水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确保湖泊水体环境满足生态要求。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减轻湖泊淤积。指出湖泊保护与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长远谋划、久久为功。必须坚持综合统筹、科学推进、重点突破。湖泊保护与治理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公众主体作用,积极形成政府与公众合力护“湖”治“湖”的良性互动。
  • 摘要:目前,枝江市湖泊普遍存在湖底淤积严重、蓄水保水能力差、防洪能力不足,湖水污染和富营养化严重等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如何改善湖泊环境达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的,提出应建立健全湖泊管理体制、湖泊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加强湖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调整湖泊流域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防止湖区污染。加强湖泊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湖泊蓄水和防洪能力,恢复湖泊自然面貌。
  • 摘要:选择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和蓠蒿(Artemisia seleng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制试验探讨长期淹水与旱化处理对3种植物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灰化薹草和藕草在长期淹水条件处理下主根长度、须根长度、主根重量以及须根重量均明显大于旱化处理;蓠蒿根系生长特征则显示了相反的趋势.②在长期淹水条件下,各植物主根长度及须根长度差异不明显;而在旱化条件下,3种植物主根长度则显著高于须根长度.③在长期淹水条件下,3种植物主根重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灰化薹草>藕草>蓠蒿,而须根重量则为灰化薹草>蓠蒿>虉草;在旱化处理条件下,3种湿地植物主根重量与须根重量差异均较明显.④在长期淹水条件下,3种植物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差异显著;而干旱处理条件下各植物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差异不明显.⑤3种植物的主根长度和须根长度、主根与须根长度之比以及主根重量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 摘要:洞庭湖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之一,面积约2625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二大淡水湖.通过走访渔民、入户体验和问卷方式对渔民生活现状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洞庭湖鱼类种类和产量减少、鱼类低龄化和小型化,洞庭湖渔民收入减少、生活困难;渔民教育情况不容乐观;缺乏社会关注和社会保障;渔民捕捞与渔业资源保护矛盾突出.并且提出水利工程建设、资源过度利用、水污染和外来种入侵等多种因素是渔业资源衰退和渔民收入降低的主要原因.实现洞庭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出台相关政策解决渔民困难.又要着眼长远,建立洞庭湖资源涵养和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减少捕捞渔民.
  • 摘要:文章指出在钟祥城市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时,要了解钟祥市历史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结合实际现状,实施水生态修复建设,从功能上入手,恢复水系原生态,着力打造新型亲水宜居生态文明的历史名城.指出要以流域为单元,通过对流域水生态系统现状的调查分析,根据其水功能定位,以水污染综合治理为基础,以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调度,上中下游全面规划,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开展以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上游水生态系统保护、中游水生态系统建设、下游水生态系统修复等规划为主的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通过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节约、高效利用,采取水土保持等各种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长期保持全市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遏制局部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促进良性循环,建立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管理和技术制度体系。通过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让河水清起来,让两岸绿起来,让城市靓起来。
  • 摘要:城市人工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修建或维护不当易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问题.本文从人工湖的生态防渗衬砌着手,分刚性防渗和柔性防渗讨论了常规防渗衬砌的生态影响,提出生态防渗衬砌设计应考虑的几个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土料防渗、膨润土防渗毯、土壤固化剂及新型膜料防渗等生态防渗的结构方案,为人工湖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通过相关分析,寻找与淀山湖蓝藻暴发关系密切的气象条件,并建立预测模型,为淀山湖蓝藻发生程度预测和蓝藻控制提供技术依据。指出在淀山湖水质较稳定的情况下,影响淀山湖蓝藻生长发育和爆发的因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温、风速、光照等气象条件,水温很大程度受到气温、光照、降水、风等影响,因此气温、光照、降水、风等气象条件对淀山湖蓝藻生长发育和爆发影响大。分析表明,在淀山湖水质较稳定的情况下,影响淀山湖蓝藻生长发育并爆发的气象因子是气温、光照时数和降水量,其中气温是主要因子。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越有利于蓝藻生长、繁殖。光照强、光照持续时间长,有利于蓝藻生长、繁殖。因降水量少有利于蓝藻生长、繁殖,因此降水量多对蓝藻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建立的淀山湖蓝藻发生程度气象模型拟合和试报效果较好,因此本文分析得出的淀山湖蓝藻发生的气象条件和气象预测模型可以应用于业务。
  • 摘要: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X波段雷达在区域面雨量监测中开展试验、运用.分析雷达自动监测面雨量系统研究进展,阐述在云南省大理进行的中国第1套高分辨区域面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情况,监测系统由X波段测雨雷达、4套雨滴普仪和2组90 m×90 m的翻斗雨量计组成,通过现场应用对比分析,得出监测数据是可靠的, 可逐渐在山洪易发区与小流域、大城市与较大流域等推广应用.
  • 摘要:乌江是长江上游最重要支流之一,近年来乌江总磷污染问题逐渐突出.本文选取三峡库区寸滩、清溪场两个断面以及乌江武隆断面的磷浓度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乌江磷污染在2008年之前对三峡水库水质的影响不显著,但在2009年之后影响逐步显现,且乌江输入的磷元素在2008年之前以非溶解态为主,其后以溶解态为主.在2008年之前,乌江总磷浓度变化基本上与长江干流同步,也显现出水期特征,但自2009年开始呈现新特征,每年出现2次较为明显的峰值,且平水期总磷浓度峰值高于丰水期,持续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乌江磷污染对三峡水库水质影响潜在风险正逐步增加,在平水期影响更为明显.
  • 摘要:本文从人工湖泊在城市中的功能作用出发,结合我院设计的滴水湖及佘山月湖案例,探讨了人工湖在形态、驳岸、水质维护、水景观等方面的设计要素,希望可以为类似人工湖工程的设计提供良好的借鉴.
  • 摘要:太平湖是安徽省实施"两山一湖"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湖泊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矛盾和要求不可避免的摆在太平湖管理者面前.在双重压力之下,太平湖风景区管委会认真分析湖泊开发与保护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依托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导的沿湖区域经济,努力构建太平湖旅游经济体系,探索出一条湖泊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为我国湖泊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教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摘要: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流域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流域范围经济总量占安徽省比重超过1/4.合肥市把巢湖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治理作为突破口,用3到5年时间使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国家大型湖泊治理探索一条新路.本文主要介绍合肥市巢湖水环境治理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健康养殖工程、绿色植保工程、水体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农业环境资源监测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确保巢湖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持续改善,为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 摘要:武汉市以湖泊而闻名全国,武汉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武汉市民的骄傲.然而,因历史、自然、人为因素不断地消退.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客观的描述了武汉市湖泊的现状,寻找出了致使湖泊消退的原因,根据国外治理湖泊的经验,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指出武汉市湖泊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只有不断的完善出一套适合湖泊保护、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执法队伍,建立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再加上各级政府认真负责,全社会参与、监督,我们湖泊的治理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使武汉市的湖泊重现昔日的风采。
  • 摘要:近年来湖泊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各种模型仍有不足.为克服现有湖泊生态动力学模型边界条件模糊、参数难以确定的不足,十一五水专项巢湖湖泊生态动力学模型耦合了高精度的实时风场模型、入湖水流水质过程模拟的面源污染模型,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两维尺度上对水质参数进行率定. 作为一个典型的浅水湖泊,水体流动乃至水质迁移受风场的影响很大,因此巢湖的生态动力学模型要建立在风生流的基础上.巢湖生态动力学模型以风场模拟的气象模块驱动水文模拟的水动力模块,以水动力模块驱动湖泊水生态模拟的生态动力学模块,建立了气象-水文-水质一体化模型,实施浅水型风生流湖泊生态动力学模拟.本次研究不仅包括了湖泊水生态的主要水质、生态指标的全方位模拟,也是针对美国WASP模型的一个改进,在模拟精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 摘要:探讨了肉桂酸乙酯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从叶绿素a含量,抗氧化系酶活性,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光合活性的变化研究了其抑藻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发现,肉桂酸乙酯对蛋白核小球藻具有快速抑制效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越明显.其96h半效应浓度EC50值为5.45mg·L-1.肉桂酸乙酯引起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下降,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大量累积和MDA含量的增加.说明肉桂酸乙酯可能是通过引起活性氧自由基(Ros)的过度产生,或者由于肉桂酸乙酯的羟基与培养基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发生自氧化,产生H2O2,引起膜脂过氧化,造成细胞膜系统损伤,细胞功能发生紊乱.为了清除ROS,细胞通过提高抗氧化系酶的活性来保护其免受氧化损伤.肉桂酸乙酯对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光合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和潜在活性具有一定的急性抑制效应,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藻细胞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光合活性.肉桂酸乙酯具有易降解、挥发性、强抑制、效果快的优点,有望开发成生物除藻剂.
  • 摘要:湖滨带作为重要的水陆交错带,是健全的湖泊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从生态角度还是社会和经济价值方面对人类社会环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主要大型湖泊水质恶化严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生态功能的丧失.本文总结了我国湖滨带的功能、现状,以及退化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和流域生态学,是指通过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管理等措施手段,依据人为设定的目标,使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态功能和生态学潜力恢复到一定的或者发生干扰前的水平。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应从国内外湖滨带工程实践中归纳总结经验和方法,但就退化湖滨带而言,其景观类型、退化原因和土地利用性质等不同,湖滨带生态恢复方法和模式有所不同,因此工程研究与建设应因地制宜。
  • 摘要:于2011年1月、4月至12月对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共观察到后生浮游动物64种,其中轮虫39种,隶属于8科18属;枝角类11种,隶属于4科9属;桡足类14种(含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隶属于4科9属.后生浮游动物密度年均值为469.1 ind./L,主要由轮虫和枝角类组成,生物量年均值为3.23 mg/L,主要由桡足类和枝角类组成.从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来看,属于中营养型.根据轮虫的Shannon-Weaner及Margalef多样性指数,属β-中污型.青草沙水库QB/T值为1,青草沙水库水质为中营养型.
  • 摘要:于2010年5月至10月在淀山湖进行围隔实验,实验设置鲢墉比为1∶1,0:全鳙,3∶1,1;3和空白无鱼五个实验组,每组两个平行,放鱼密度均为80g/m3,以每10天一次的频率采样,分析比较了鲍墉混养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淀山湖围隔生态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74种,其中轮虫15属44种,枝角类12属15种,桡足类10属15种.浮游动物主要优势种为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轮虫的密度和生物量在放鱼前和放鱼后差异显著(p<0.05),枝角类密度和生物量在放鱼前和放鱼后差异显著(p<0.05).
  • 摘要:化肥的施用为中国的粮食的增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不合理的盲目施肥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农田养分流失造成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为了系统、全面的识别黄河流域农用地磷流失风险高低的空间分布情况和主要影响因子,服务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现代化农业管理,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养分平衡计算等方法为依托,参照国际常用的磷指数法尝试性的对黄河流域主要农用地进行了农业非点源磷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风险指数以中高为主,分别占流域的41.85%和34.85%,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及中下游农业开发地区,而低和很高的分别占到了11.62%和11.69%,分别集中位于流域的中部地区和东部广大下游冲积平原地区,此流域属于农用地磷流失风险指数中等的流域.
  • 摘要:为了分析鄱阳湖湖口出流径流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换过程,应用小波分析中良好的时频分析功能,选择Morlet小波函数对鄱阳湖出湖径流序列进行连续小波变换.计算得到了小波变换系数的模平方、实部和方差,并绘制其随尺度变化的分布图.通过分析各尺度下的连续变换系数实部的变化趋势,确定了径流序列在各个尺度下的丰枯变换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出湖流量在长尺度上丰枯变化较慢,短时间尺度上丰枯变化明显,2007年为由丰转枯的年份,2007年后的几年内在72,225,375个月尺度上则处于较枯时期.
  • 摘要:运用法瑞学派野外群落样方调查方法,对抚仙湖流域磷矿开采区物种较丰富的滇油杉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各物种在群落内的地位进行了分析,制定出用滇油杉群落乔灌层优势种滇油杉、高山栲、滇石栎、厚皮香、常绿蔷薇,及当地抗逆性强的乡土物种地石榴、葛根、滇蔗茅、狗牙根做磷矿开采废弃地恢复的物种配置方案,以使恢复后的滇油杉群落结构合理、物种丰富、系统稳定,尽快恢复矿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 摘要:浮萍科植物(Lemnaceae)过度繁殖与生长达到滋扰水平,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污染环境.通过分析浮萍生理生态特性及其爆发机理,探讨浮萍爆发对水质和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从传统技术与新兴技术概述了治理浮萍爆发的对策,展望了控制浮萍爆发的新方向、新技术.因地制宜,降低内外源营养负荷、增加大型初级生产者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修复技术,注重多种控制技术的协同作用,强化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预防与控制浮萍爆发.
  • 摘要:通过对鄱阳湖滨湖都昌多宝沙山的沙地植物调查,掌握适应鄱阳湖滨湖沙地环境的植物种类,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选择固定沙丘试验区,试验研究狼尾草、棕叶狗尾草、狗牙根草坪和宽叶雀稗等草本植物与湿地松、刺槐、枫香、胡枝子等乔灌木配置后,在鄱阳湖滨湖沙地中的适生性以及对沙地生境的改变效果,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其在鄱阳湖滨湖沙地中能够起到一定的增加植被覆盖、改良土壤、增加物种多样性的作用.
  • 摘要:试验对调水后巢湖沉积物-水界面磷酸盐释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巢湖表层水、上覆水、间隙水磷酸盐浓度变化范围为:0.02~0.16,0.02~0.17,0.01~0.08 mg L-1;平均值分别为0.03,0.04,0.03 mg L-1.秋季六个取样点表层水、上覆水磷酸盐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3~0.09,0.03~0.05 mg L-1,平均值均为0.04mgL-1;与夏季相比差异不显著.而秋季间隙水磷酸盐浓度平均值为0.01 mg L-1(0.01~0.02 mg L-1),显著低于夏季.夏季沉积物-水界面磷酸盐释放通量的变化范围为-27.46~6.27 μgP m-2 d-1,平均值为-1.54μgP m-2 d-1.秋季磷酸盐释放通量变化范围为-10.61 ~-3.77μg P m-2 d-1,均值为-6.19 μg P m-2 d-1,与夏季释放通量相比差异显著(α=0.05,P=0.002).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排除外源污染的影响,当引入长江水磷酸盐浓度介于0.003~0.009 mg L-1时,巢湖调水后可在7.2年左右的时间达二次富营养化.
  • 摘要:四明湖水库拥有多年利用鲢、鳙大量滤食浮游生物、控制水华、同时将水中有机物转化为鱼产品移出的非经典生物操纵实践经历,但水库现已转变成"藻浊型".对有限的数据分析,认为四明湖水库养殖鲢、鳙能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华事件发生,能减缓但不能控制水库的富营养化趋势,必须从流域治理的角度出发,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才能控制富营养化,保障饮用水源地的水资源安全.
  • 摘要:浮游植物是湖泊微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泊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浮游动物通过牧食藻类,以及为鱼类提供饵料等,将初级生产力转移至更高营养级,从而成为连接微食物网和经典食物网的关键生物类群.查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现存量及时空分布格局,有助于深入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为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生物操纵等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在巢湖敞水区和主要出(入)湖河口区布置采样点,于2013年春季(3、4、5月)进行取样分析,分析内容主要有11个水体理化指标、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多样性及现存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来说,除裕溪河口之外,河口区营养盐水平高于敞水区,自东向西,水体营养盐水平呈增加趋势.浮游植物生物量亦呈现类似的空间分布格局.春季巢湖浮游植物以绿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为主,而且随时间变化,前者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后者取代.轮虫以臂尾轮虫属为主,枝角类以象鼻溞属和溞属为主,桡足类优势种主要是中华窄腹剑水蚤、指状许水蚤和汤匙华哲水蚤.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也呈现从东向西逐渐增加的趋势.
  • 摘要:巢湖水域面积减小,大量湿地萎缩,水位高度由自然节律变为人工控制的常年高水位,巢湖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大幅降低.水土流失,点、面源污染严重造成巢湖底泥、湖水严重富营养化,浮水植物藻类化,鱼类趋向小型化.表明:巢湖生态系统正经历巨大变化.提出了内、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等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巢湖生态平衡.
  • 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其中面积大于10 km2的湖泊总面积占相同级别中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51.3%.为揭示现阶段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08年和2009年夏季对本地区五个湖群69个湖泊大型底栖动物和水化学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区域过程和局域环境条件在决定该地区底栖群落结构中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水体矿化度、电导率及氮磷指标在不同湖群间具有显著差异,而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及营养状态指数无显著差异.密度方面,以寡毛类和摇蚊幼虫为优势类群的湖泊共46个,占总数量的66.7%,以螺类为优势类群之一的湖泊16个,占总数量的23.2%;生物量方面,以螺类为优势的湖泊数量最多(33个),占总数量的46.4%,但以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占优势的湖泊亦有27个,占总数量的39.1%,双壳类仅在9个湖泊占据优势.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是局域环境条件和区域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类因子共解释了33.9%的底栖动物群落变异,其中局域环境因子占被解释量的48.1%,空间变量占35.4%.
  • 摘要:湖泊汛期的合理分期是实现湖泊分期水位运行方案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在总结已有定量分期方法的基础上,先采用模糊集合分析法对梁子湖汛期进行初步划分,再采用分形分析法对初始结果进行佐证、修正及细化,从而获得了梁子湖的汛期分期方案.
  • 摘要:江汉湖群多为浅水、小型湖泊,富营养化状况较为普遍,富营养化湖泊数量占比大,地域分布广,多集中在中营养-轻度富营养状态。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加重、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后,修复过程相当漫长,甚至难以逆转。切实做到“让湖泊休养生息”已经刻不容缓,否则湖北省将会失去湖泊这一优势资源。《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已经颁布,湖北省全面系统地实施湖泊保护、开展湖泊治理即将启动,但相关基础研究还十分薄弱,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亟待加强。湖北省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对策主要围绕对外控源截污、对内生态修复两大方向,控制外源营养物质的输入、减少内源营养物质的负荷是关键。
  • 摘要:洪湖是湖北省第一大湖泊,水资源保护形势严峻,保证洪湖水质达标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水文情势、现状水质及污染特点,探讨洪湖的主要污染物的纳污能力,指出湖泊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在调节气候、供应水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健康发展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污染物总量控制结合湖泊现状,建立水环境模型,开展纳污能力研究,可为湖泊的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于推动湖泊水资源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湖泊分期设计洪水的推求是分期起排水位确定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针对现行分期设计洪水的计算技术存在系统偏小的问题,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将copula函数运用于梁子湖分期设计洪水的计算中,在体现洪水季节性变化规律的同时,兼顾了防洪设计标准.
  • 摘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战略部署,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武汉与全国各地一样,积极推进东湖生态文明建设.本文论述了生态文明的性质及发展阶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东湖的有效措施,指出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强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估,强化培养绿色行为。党的十八大发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急动员令,要求实现“天蓝、地绿、水净”是时代赋予全国人民的历史重任。东湖要勇于担当,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为建设生态文明东湖,推动东湖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河流生态环境,对于水质监测技术的开发也投入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阐述了水体污染的危害,对目前已知的生物监测技术进行归纳,着重介绍鱼类在水质生物监测和预警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水质监测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指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生理、生化过程能够产生复杂的影响。现代技术可用各种电极或光电倍增管等监视这些生理或生化过程的细微变化。生物在线监测系统广泛应用于监测水质,并且评价处理效果,观察是否可以安全排入受纳水体等。生物早期警报系统还可用于环境监测,如调查河流污染状况。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正逐渐成为维护人类健康的有效工具。但是就目前为止,该技术还存在时效性差、工程量大的弱点。计算机技术的介入提高了处理检测数据的能力,有效地完成了在线监测任务。未来监测系统的野外工作性能将得到显著改善,并逐步发展成便携式。
  • 摘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高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综合分析鄱阳湖流域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状况,特别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介绍鄱阳湖流域水资源配置思路和方案,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资源、需求和供给等方面,以工程保障措施和非工程保障措施,在规划控制、工程调节和法规规范、政策引导、观念嬗变、制度保障等多层次初步分析探讨实现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的有效途径.
  • 摘要:根据武汉市重点湖泊之一的汤逊湖2000年-2011年的一系列水质监测资料,对汤逊湖2000年-2011年年度水质在水功能区的基础上进行了达标评价,同时对汤逊湖2005年-2011年营养化状态进行了评价,探讨了汤逊湖的水质变化趋势,在以上基础上提出建议,为更好地开展武汉市湖泊水质的监测和加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汤逊湖氮、磷污染严重,水质状况没有好转的趋势,年度水质甚至出现劣V类;汤逊湖呈富营养状态,近年略趋好转,但仍呈轻度富营养状态;汤逊湖2000年至2011年水质变化趋势评定为非稳定下降.
  • 摘要:湖泊蓝藻生长水华暴发是湖泊管理部门关心忧心的问题,及时有效的预防预警监测是判断蓝藻水华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相应对策的重要手段.文中介绍了武汉湖泊特点,简要分析了武汉地区湖泊蓝藻水华成因,结合国内外先进的预警手段,从现场巡测、实验室监测和现代监测技术的介绍,初步探析了武汉地区湖泊蓝藻水华预警监测体系.
  • 摘要:长江中下游湖泊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防洪、灌溉、供水、航运、调节径流之便,同时为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改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口膨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湖泊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以巢湖和东湖为例,介绍了长江中下游河流与湖泊的连通特性,分析了长江流域湖泊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河湖连通在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一定支撑.
  • 摘要:本文以西凉湖水环境监测,水资源保护研究工作等作为基础,对西凉湖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影响水体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探讨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西凉湖流域应有的水功能及保护目标要求,为有效控制湖泊水体污染,科学管理和保护水资源,促进西凉湖流域水环境、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 摘要:针对当前面临的"设施老化、沟渠淤塞、湖泊萎缩、水体污染"等问题,天门市以东、西湖水生态治理为突破口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天门市在东、西湖连通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积极创新治水理念,一是建立湖泊水环境治理投融资体制,将湖泊治理与湖区开发结合,以湖区土地及商业开发权作为投资收益,吸引社会资本运作,项目总投资2.4亿元,其中2亿元为企业投资,4000万元为地方配套和社会捐资。二是建立湖泊水环境治理激励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收益”的原则,建立水生态保护治理激励补偿机制。统筹使用水资源费、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建立城市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三是建立湖泊水环境治理与文化旅游开发互动机制。四是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机制,成立了东西湖管理所,全面负责生态需水调度、城市防洪、水环境与生态的维护、湖泊资源的管理开发等事务,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水能力,全面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城市品位。
  • 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了黄盖湖湿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分析了目前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黄盖湖综合治理的具体对策和措施,主要有严格控制污染、防止水面萎缩、加强宣传和教育和生态修复及保护等.
  • 摘要:西凉湖集防洪、灌溉、养殖、供水、航运、调节气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咸宁作为正在崛起的鄂南经济强市,城市规划和发展正由“依山临河”向“拥湖面江”转变。然而,发展是把双刃剑,在给湖区百姓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西凉湖的水生态环境也开始面临严重的考验。西凉湖萎缩现象明显,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恶化,由于湖泊保护机构不完善,工作责任不到位,直接造成湖泊保护宣传发动力度不够,导致广大群众对湖泊保护的重要性理解不深,保护意识不强,不同部门对《条例》重视程度不一,对湖泊的管理步调不一致,管理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坚持优化配置,加快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坚持标本兼治,推进湖泊水环境治理和修复。坚持依法治水,完善保护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保护共识。
  • 摘要:湖泊是荆州市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荆州市湖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泊治理的对策.指出《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依据条例推进依法治湖管湖。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组织、科学编制好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和湖泊保护详细规划。真正做到“一湖一勘”,“一湖一策”。组建荆州市湖泊管理局管理机构,制定湖泊保护规划,完成湖泊勘界立桩,建立湖泊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江湖连通、引水治湖。荆州市长江过境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通过引入长江水,对湖泊实施生态补水,促使水体流动,增强湖网水体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质,恢复生态的目的。对涵闸泵站进行升级改造和合理布局,通过治理,达到渍能排,旱能灌,排灌自如的标准。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适应湖泊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需要,建立湖泊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开展湖泊入湖支流、排污口、湖泊水质、污染底泥和生物多样性监测,重要湖泊安装水位与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
  • 摘要:选取果河桥断面1999~2007年的水质监测资料为研究对象,统计出了该断面6项主要污染项目的超标情况,并对此6项监测指标的月序列采用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进行了趋势分析,然后研究了这6项指标分别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及年均值的变化趋势.于桥水库富营养化的特征分析表明,于桥水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是磷元素,于桥水库7~9月份的蓝藻暴发事件主要是由库区底泥中磷元素的释放所引起的,并且底泥中磷元素的释放是受铁氧化还原控制的,上游来水的铁污染对于桥水库蓝藻暴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防止于桥水库出现蓝藻暴发的水质恶化事故,需要采取两种关键措施,一是降低入库水流中铁元素的含量,二是采取底泥氧化或人工曝气等技术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
  • 摘要:湖泊富营养化长期以来都是水环境的热点问题,对湖泊进行水质调查与富营养化评价,可为湖泊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以及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东部平原湖区的15个湖泊进行水质富营养化现状调查和评价,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仅骆马湖、石臼湖为中营养状态,其余13个湖泊均为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化湖泊占所调查湖泊的86.7%,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可通过全面规划,采取包括截断外源污染,控制内源污染,实施生态修复、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在内的多种措施来治理和改善富营养化的湖泊。
  • 摘要:湖滨带是湖泊天然的保护屏障,在削减外源污染、稳定内源释放、维护生境、支持食物生产和提供景观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具有保持物种多样性、调节物流和能流、稳定相邻生态系统和净化水体、减少污染等功能,是健康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评价标志,其环境意义不容忽视.本文论述了湖滨带的主要功能,阐明了在延缓湖泊富营养化进程中陆向湖滨带通过土壤和植被截留陆源物质,水向湖滨带通过沉积物和水生植物缓冲营养、抑制内源的交互作用,分析了湖滨带的受扰因素,预计了湖滨带功能受损的后果,并提出了湖滨带建设对策措施.
  • 摘要:跨区域湖泊管理的条块分割、责任落实不够、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以湖北省长湖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跨区域湖泊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了问题成因,提出了从体制、管理和功能三个方面突破,以整合部门管理权限为基础,建立一个主体、多点派驻的管理模式,切实推进湖泊资源的安全管理和持续利用,为我国众多跨区域湖泊的管理提供思路.
  • 摘要:针对四湖流域湖泊水生态环境近30年来不断恶化事实和主要原因,建议采取拟人化医治,提出分清毒液、甘露,管控其"入口",增加环境容量;加大洪湖、长湖的建管,强壮"心脏",健康水生态环境;引导人们改变观念、建设好湿地,发挥好"肾"功能降解作用;健全体制与制度、加强管理调度,保持清醒的"头脑"的治理对策建议,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骨干作用,达到湖泊持久健康、人水和谐,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摘要:湖泊保护面临面积萎缩、水体污染等系列严重问题,公众参与是实现湖泊保护和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论文在阐述公众参与的涵义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了湖泊保护中"个体参与"、 "社区参与"、 "非政府组织参与"等三种可行的参与模式,并提出运用Vroom-Yetton模型开展模式选择的理论框架.
  • 摘要:由于工农业生产、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以及过度养殖和湿地植被的过度利用,加之道路、电力、水利等工程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导致湖泊湿地植物资源匮乏,植被类型简单化,生物多样性下降,食物链断裂,水体污染,驳岸固化,湿地功能不断退化.如何恢复湖泊湿地生态功能,植被修复是其主要措施.本文首次全面阐述植被在湖泊湿地水质修复、食物链修复、驳岸修复、农业面源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修复中的应用,系统介绍湖泊水域植被、驳岸植被、面源污染修复植被选择和配置的基本原则,并从发展循环经济、食用和药用、作为种源、人工管护、生物控制和开展监测等方面,提出湖泊修复植被的再利用及其管护措施.
  • 摘要: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自然条件优越,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由于人们进行违背自然规律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巢湖流域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环巢湖流域湿地现状调查,发现巢湖及其流域存在水质污染、富营养化,农药残留入湖,毁林开荒、水土流失,防浪林丧失、崩岸严重,湖水封闭,水生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提出除结合工程治理措施外,应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低丘岗地水土保持林、巢湖平原圩区防护林、建设环湖园林生态隔离带等生物措施及其他工程措施等,意在为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 摘要: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在甘肃尕海国际重要湿地中,分布野生动物45科163种,其中鸟类30科134种、兽类7科13种、鱼类两科9种、两栖类4科5种、爬行类2科2种,重要的濒危动物有黑颈鹤、灰鹤、黑鹳、大天鹅、水獭等;分布野生植物186种,其中灌木6科14种、草本35科168种、藻类1科1种、蕨类1科3种,重要的保护植物有星叶草、角盘兰、广布红门兰、红花绿绒蒿等.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十分显著.
  • 摘要:在综合考虑南湾湖地理位置、水文水质、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浮床工程目标的基础上,本文从浮床工程选址、浮床结构、浮床植物、浮床固定和防护方面开展了浮床工程设计方案的探讨,指出生态浮床因其吸收氮磷、净化水质、美化景观、消波护岸,还能为鸟类及鱼类提供栖息处,且其建设和后期运行维护成本较低,日益成为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技术措施。生态浮床工程在静水、浅水水域已得到的大量应用,在例如南湾湖等深水水域,由于植物根系生长的特殊要求、避免产生种植基二次污染的目标以及浮床固定和防护的措施选择,生态浮床的应用仍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实际问题。
  • 摘要:对当前洞庭湖区的水质现状从氮磷、化学需氧量、浮游植物、化学需氧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洞庭湖水质的因素.结合洞庭湖区生产实际和地理位置特点,针对水质污染形势严峻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修复与水质预警等多项具体防治措施,为今后洞庭湖区进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由于人类活动与工业化生产的影响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日益严重,恢复湖泊原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本文概述了我国目前湖泊的富营养化情况,介绍了湖泊富营养化的修复技术并对各技术的优缺点进行论述.同时关注了目前较新的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指出在大力发展工业化生产的同时,也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一直是开发-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所以加大“湖泊绿色流域建设”的宣传与实施力度。通过湖泊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控污减排体系、流域污染源工程治理与控制体系、低污染水处理与净化体系、清水产流机制修复体系、湖泊水体生境改善体系及流域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六大体系的综合管理,以期达到恢复湖泊水体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
  •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如何促进湖泊保护的体制建设,提升湖泊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湖泊保护的难题与瓶颈.笔者对促进湖泊保护的体制建设进行思考,并对提高湖泊保护的体制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展望.指出湖泊保护的体制建设可以概括为四种基本目标:科学化、多样化、统筹化、和谐化。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是摒弃传统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为主的湖泊保护新道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湖泊的质量,使湖泊健康、持续地发展,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摘要:湖泊治理配套的水利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周期长,耗资大,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考验着湖泊治理者的智慧与心力.本文从政府筹资、政策融资、招商引资、补偿聚资、金融市场排放权交易及民间捐资等方面探讨了湖泊治理过程中资金的投入方式.在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条件下,短时间内任何一种资金来源难以实现跨越式的增长,依靠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式是筹集湖泊治理资金比较稳妥可行的办法.而将来逐步实现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是解决湖泊治理资金问题的一大趋势.
  • 摘要:东湖的富营养化在20世纪60、70年代即已形成,1985年前曾多次蓝藻爆发,经治理东湖主湖体现蓝藻不爆发,主要采用控源、养殖鲢鳙鱼和调水等措施;东湖南部的湖湾官桥湖现仍蓝藻爆发;官桥湖南部的小湖湾小庙水域虽进行过生态修复,但治理效果不佳,现水质差、透明度低、轻度黑臭、无蓝藻爆发.东湖继续治理思路:认真总结水环境治理经验教训、水质水环境资料公开和共享、制订科学合理的治理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统一管理和治理、充分考虑影响蓝藻爆发的种源和生境二大因素、消除蓝藻爆发必须削减蓝藻数量持续大于蓝藻的自然增殖量、生态修复工程等合同应有奖罚条款、采用综合工程技术措施和相应保障措施治理水环境.根据东湖主湖体、官桥湖和小庙水域3快水域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控源截污、调水、清除蓝藻、清淤和生态修复等工程技术措施和相应保障措施分别治理.
  • 摘要: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世界生命湖泊网中的重要成员.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全省上下正在实施这一国家战略.保护鄱阳湖湖泊生态系统,对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重要意义.鄱阳湖湖泊生态系统具有产品供应、蓄水灌溉、航运交通、城市供水、能源生产、基因保存、废物净化、固碳释氧、气候调节、文化传承、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等多方面的显著功能.当前,鄱阳湖湖泊生态系统存在着生态破坏、泥沙淤积、湖容缩减、水体污染、生物退化、物种入侵、洪涝灾害、干旱缺水、血吸虫病和环境变劣等多方面的问题.为实现鄱阳湖湖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一是提高认识;二是完善法规;三是严格监管;四是绿色考评;五是生态补偿;六是加大投入;七是综合整治;八是适度利用;九是深入研究;十是国际合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