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地质力学学报》 >广东莲花山断裂带中、新生代多期复合变形变质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

广东莲花山断裂带中、新生代多期复合变形变质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

         

摘要

莲花山构造带位于中国东南陆缘带丽水-海丰大断裂之西南段,是一个北东向华夏系、新华夏系复合构造带。印支运动以来经历了多次的挤压与拉张作用,拉张期主要形成地堑、地垒构造并控制沉积建造和岩浆建造的形成和展布;挤压期主要形成褶皱、推覆剪切或叠瓦式逆冲断层并控制变质带的形成与展布,可划分出四个主要变形变质期:1.印支期:形成北东向复式褶皱和断裂,并发生轻微的区域动力变质;2.燕山二幕(中侏罗世):带内地层再次褶皱和断裂,并形成三条近雁列的北东东向由绢云母一千枚岩带、石榴石一二云母片岩带、十字石—红柱石片岩带组成的递进变质带,属低压—低压过渡型变质相系。变质带严格受断裂带控制,其变质因素为沿断裂上升的热流和侧向应力作用;3.燕山三幕(晚侏罗世末),断裂再次发生强烈左行压扭。受北东向基底断裂控制,在断裂带内形成一系列与主断裂斜交,走向北东东,产状平缓,以强烈塑性递进形变为特征的韧性剪切带。每一韧性剪切带从边缘到中心,片理与剪切带走向夹角、矿物粒度、石英组构均呈有规律变化并广泛出现动力变质分异和产生新生矿物,形变温度400—500℃,形变深度5—10 km。差异应力值90—170MPa;4.燕山晚期(白垩纪)以来,发生过多次拉张与挤压,在挤压期,带内地层发生宽缓褶皱,沿断裂带发生碎裂变形为主的动力作用。燕山晚期以来不断的抬升,使原来处于不同构造位的变形体叠加在一起共同暴露于现今剥蚀面上,通过构造筛分,可划分出:1.深构造位;2.中深构造位;3.浅构造位的成分。通过构造岩带形成深度和产状的恢复及其形变特征,建立了本区梨状断裂的模式。本区地热场经历了递增期(印支—早燕山期)到衰减期(燕山晚期至早喜山期)的变化,递增期最终形成以热力因素为主的热动力变质,衰减期形成应力相对增强的动力变质。文中还讨论了多期复合变形和变质及其与区域构造演化的相互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