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文艺作品中语言美感性晬语(下)

文艺作品中语言美感性晬语(下)

         

摘要

再次,语言的美感性还表现在音乐美上。 中国的方块文字除了有形象性外,当它与言词结合时还具有了音乐美。赵晔的《吴越春秋》记载远古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短短的一则歌谣就注意了音韵的和谐,句尾的押韵。古人云:“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写成的文章能八音交响,一片宫商,那就更能传情达意了,更易流传了。清代学者江永在《音学辩微》中说:“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木石”。可见他对语言的辨察已相当的精细入微。写作中对平仄的调配形成抑扬顿挫、舒展有致的格局,诗与词别说了,就是赋品文章也是相当注重的。日常口语中流传广的,往往都是平仄和谐的语句。比如笼统地叫人家姓名的,可说“张三李四”,也可说“林七王八”什么的。但是为什么前者人人顺口而出,后者却流传不开呢?自然其中有个习惯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平仄。“张三李四”是“平平仄仄”;“林七王八”按古韵虽属“平仄平仄”,可是用普通话一读是四个平声,四个平声怪别扭的。律诗中还避开三平调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