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煤炭学报》 >循环外载激发下孔隙流体对煤岩动力灾害孕育的力学作用机制

循环外载激发下孔隙流体对煤岩动力灾害孕育的力学作用机制

             

摘要

为研究回采工作面前方不同支承压力区煤体在循环外载的扰动下孔隙流体对煤岩动力灾害孕育的力学作用机制,开展了不同孔隙压力(1,3和5 MPa)与轴向循环应力水平(饱和煤岩三轴强度的50%与80%)煤岩的循环加卸载排水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当最大循环加载应力水平为三轴强度的50%时,煤岩的轴向与径向应力应变曲线在孔隙压力1 MPa和3 MPa下变化不显著,表明煤岩内部都没有产生大量的损伤裂纹.但随着孔隙压力上升为5 MPa,煤岩轴向和径向应变在循环加载过程中变化相对显著,说明孔隙流体参与了其中的力学变形机制.同时发现,试件的残余径向应变在循环加载过程中逐渐减小,这是由于煤岩内部部分孔隙裂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被压实,孔隙流体排出所致,且孔隙压力越大,径向收缩效应越明显.当最大循环加载应力为煤岩三轴强度的80%时,煤岩在加载过程中发生失稳破坏,且破坏速度与孔隙压力正相关.随着孔隙压力上升到5 MPa,煤岩试件遭到严重破坏,试件被大裂隙完全贯通.而且,高孔隙压力促使宏观裂隙之间产生大量的煤岩碎屑和煤粉.细观结构分析显示该应力状态下的煤岩在循环加载后孔隙度显著增加,且煤岩加载后孔隙度的增量随孔隙压力的升高而增大.以上结果显示,距离工作面较远的煤体首先经受低幅值循环外载作用,孔隙流体的排出导致煤体在水平方向发生收缩变形,一方面会减小煤层局部的渗透性;另一方面会降低煤层水平应力,从而降低煤岩的三轴抗压强度.而排出的孔隙流体在煤体中发生局部迁移和富集,当流体富集区域经受后期高幅值循环外载作用时容易形成局部高孔隙压力,进而改变煤层受力状态,加速煤岩动力灾害的孕育,加剧煤体在动态失稳中粉末化.

著录项

  • 来源
    《煤炭学报》 |2021年第2期|466-476|共11页
  •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4;

    重庆大学 Geofluids Geomechanics and Geoenergy(3G)Research Group 重庆 400044;

    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4;

    重庆大学 Geofluids Geomechanics and Geoenergy(3G)Research Group 重庆 400044;

    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4;

    重庆大学 Geofluids Geomechanics and Geoenergy(3G)Research Group 重庆 400044;

    山东兖矿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邹城 27350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岩石力学性质试验;
  • 关键词

    煤岩动力灾害; 孔隙流体; 循环荷载; 孔隙压力; 损伤演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