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从“无何有之乡”到“桃花源”——“游”的精神与“桃花源”审美空间的生成

从“无何有之乡”到“桃花源”——“游”的精神与“桃花源”审美空间的生成

         

摘要

庄子之“游”,将原本客观的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空间,进而成为审美空间。中国文人的理想生存空间受到庄子空间观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时空超越性。魏晋文人在庄子“无何有之乡”的基础上对理想生存空间进行建构,不单看到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绝世之游,也看到斥鴳在树枝腾跃之间的从容自若。陶渊明最终创造出了“桃花源”这个理想。“桃花源”之境,它既是现实的,又是虚幻的;既是超越的,又是平常的。“桃花源”是“游”的精神之感性显现,是自治自生、自得自乐的理想审美空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