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怵惕之心”何以不是“仁之端”——孟子同情理论的内在逻辑

“怵惕之心”何以不是“仁之端”——孟子同情理论的内在逻辑

         

摘要

孟子在阐述同情理论时说"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但在归纳"仁之端"时只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并未将"怵惕"算上,这是有深意的。怵惕恐惧、怀生畏死,是主体以自身的主观构境设身处地想象他者痛苦并产生同情恻隐之情的前提,是刺激良知并使其呈露的必要条件。"圣人"虽然"不动心",不为痛苦困扰,但对他者的同情依然要建立在对死亡的恐惧与担忧之上,只是这种恐惧怵惕是对全体生命之有限性的觉察与悲悯,是为他者害怕与担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