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国际汉学》 >中国学者与《华裔学志》

中国学者与《华裔学志》

         

摘要

正一小引:中西合作的历史渊源及评价明朝万历初年(公元16世纪末),耶稣会士范礼安(AlexandreValignani,1538—1606)、罗明坚(Michel Ruggieri,1543—1607)、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先后进入中国,中西文化交流史就进入了"传教士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之一,是中西学者都表现出相互学习的强烈愿望。有人统计,从16世纪至18世纪,在华的耶稣会士共达900余人,其中除100余人是中国(包括澳门)人以外,其他都是外国人。有趣的是,绝大多数来华的耶稣会士都起了中国名字,而不少中国耶稣会士却起了外国名。②从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实,人们可以看出异域文化与自身文化相互吸引的特点。好奇与吸引,引发了在交流与合作基础上的研究:在西方,"汉学"(Sinology)出现了;在中国,"西学"(泰西之学)也随之出现了。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的学者,在思想、观点、方法上,有矛盾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