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世纪30年代之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之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

         

摘要

西方现实主义理论自晚清民初引进中国以来,历来是聚讼纷纭的话题。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的确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至70年代,现实主义历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结合”、“三突出”的“浪漫化”与“左化”演变,其内涵逐渐被政治话语架空,遂发生变奏;与此同时,邵荃麟、秦兆阳等理论家也在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80、90年代,现实主义呈现复兴之象,并在同现代主义、先锋派的竞争中曲折发展;而后因“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崛起,现实主义再次走向写实。进入21世纪,现实主义继续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支流“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和异流“神实主义”。回望百年中国现实主义的演化进路,不仅有助于厘清现实主义的发展逻辑,而且也助于烛照当下的文艺创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