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届中韩影视国际论坛
第二届中韩影视国际论坛

第二届中韩影视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5-11-20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韩影视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影字幕的特点及字幕翻译的缩减法,以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为例,探讨了结合电影时空限制、画面可读性的缩减法翻译策略,指出了缩减法字幕翻译所应遵循的原则,即考虑时空限制因素,适当减译,结合上文语境信息,适当省略,利用画面传递的信息,适当不译.
  • 摘要:《人民公敌》和《警察故事》同样作为书写警察个人神话的系列电影,有着不同的基调.《人民公敌》受到当时韩国社会状况的影响,主题沉重,富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而《警察故事》在核心人物成龙的带领下变成一出妙趣横生的滑稽戏,秉承娱乐至上的原则大胆戏耍.
  • 摘要: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中韩两国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整合发展,正是当今传媒跨文化传播值得研究的典型案例。韩国在设定节目议事日程的过程中,更强调温情、喜剧的节目效果,和中国的文化模式更为接近。面对需要议程设置的节目模式,在规则制定中本就一定程度上体现人际互动的韩国节目模式就能够在不破坏规则的前提下完成改造,也使得受众在关注时更容易接受,从而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中国的电视节目,希望在培养的功能上做得更好,希望通过自己节目中的某种精神、寻求到观众的认同。这就从节目模式引进的根本上决定,那些与希望传达的精神认同度高的模式更容易被接受、吸收,那些与我国文化认同度高的节目模式则更容易被接纳、吸收。难以短时间内,“培养”并获得认同的欧美文化模式,比起儒家思想与中国一脉相承的韩国文化模式,则更容易产生共鸣。
  • 摘要:中国抗日题材电影采取固有的宏大叙事,塑造战争英雄伟岸的形象,难以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同;韩国商业化抗日电影取材自真实生活,更好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创造性地讲述"韩国抗战故事",具有批判力量.新世纪中国抗日电影需要借鉴韩国战争类电影的叙事策略,故事取材贴近生活,着力点在疏导观众情绪,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弘扬真善关,提供社会正能量;讲述小人物故事,展现新时代价值.
  • 摘要:对"喜剧元素"卓有成效地广泛运用,堪称近十多年来韩国电影的一大特色.本文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的片例的深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喜剧元素"这种独特的创作元素在韩国电影的振兴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文由三部分组成:"序言"主要对电影中的"喜剧元素"进行了简要的理论概括与界定;"结语"延伸讨论韩国电影中的喜剧元素运用经验对中国电影创作的启示;"主体"部分则结合具体影片,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喜剧元素在韩国电影中被广为运用的缘由、意义,及其在不同类型片中的具体呈现方式与特点.在论述过程中,尽可能将喜剧理论的探讨与影片个案的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重喜剧元素的运用对于韩国电影的宏观影响,更着力于剖析喜剧元素在一些优秀影片中的个性化呈现方式,力图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尽量把"喜剧元素"在韩国主要类型电影中运用风格与特色彰显出来,并进行理性的归纳.
  • 摘要:新世纪中韩两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中国电影市场潜力巨大,韩国电影产业机制相对完善,两者间有很大差异.在创作方面,韩国电影现实主义精神延绵不绝,出现了一批影响力很大的社会问题电影.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多聚焦于"乡土中国",在表现异常丰富的、多样的现实面前多有不逮.探讨了中韩两国电影在再现现实、表达生命体验方面的异同及原因,对近年来一些成功的社会问题片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电影创作产生影响.
  • 摘要:湖北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算是一个特指名词,意思是带有湖北地域特色并由湖北的制作单位监制拍摄发行的电影.《我的渡口》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在这部电影里,湖北的部分地域文化、乡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银幕前就能深深感受到鄂西人民的淳朴、善良和对大自然浓浓的爱.《我的渡口》作为湖北电影的典型,它的成功和不足都对新世纪湖北电影的创作有着深刻的教科书式意义。影视创作不能只将票房利益作为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要学会以文化内涵建构影片框架,以真情实感填充故事情节。要擅于发挥本土化优势,将独特的地域文化精髓传播开去,发扬光大。
  • 摘要: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跨身份叙事"的新概念,这是因为人们听过读过见过的世界上,很多的故事都与"改变身份问题"有关.在电影文本中也是如此.而处理此类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最终都会变成与"跨身份叙事"有关的问题.首次提出了跨身份叙事这个概念,分析了这个概念该运用于哪个层面、具有怎样的价值地位、能够解释哪种现实和再现的事例。作为首例分析,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关于这方面的论议,将来更应该进行细致分析。更重要的是,能够诠释“转换身份”的下位概念,完善这一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或许会同意“人类的终极欲望是改变自身的身份”这个观点,实现这一目标至少有两个方法,其一是断绝自己的连续性或断绝,其二是断绝跟自己有关的他人的连续性,从此,重新开始讨论这一议题。
  • 摘要:2014年一部《呜梁海战》名声大噪,成为韩国影史的票房冠军,本文从商业角度到作品内涵进行了详实的阐述与分析,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如何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上拿捏,如何既能还原历史又能商业卖座,作者给予了注重自我表达、善于把握视点引导,强化商业宣传力度等观点.
  • 摘要: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青春片近年来在中国获得令人瞩目的商业成功,并产生不可忽视的文化影响力.其中,怀旧成为青春片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叙事表征,赢得了大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现象,怀旧这一"屏幕神话"所蕴涵的书写逻辑相应成为一个重要且亟待解析的问题.通过对青春片中怀旧现象的分析,发现怀旧叙事的驱动力源自于当下中国中产阶级的失落感、对过去的选择性记忆、自我修复的挫败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接受.与此同时,中产阶级通过怀旧叙事获得了"有限度"的集体性自疗.
  •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微电影一路高歌猛进,给电影业带来一场革命.由于微电影在结构、生产、传播等方面与传统电影有着很大的区别,看似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解构,使得非主流文化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但实质上,微电影希望得到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而主流价值观也需要通过微电影构建文化认同.通过分析微电影对主流价值观的"先破后立"和微电影与主流电影的竞争,阐释微电影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传播重塑.最后文章在主流价值观的视域下,对微电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探讨,提出规范微电影行业标准、建立微电影评奖机制、构建网络艺术影线三个方面的未来发展建议.
  • 摘要:《牛铃之声》,是韩国导演李忠烈花费三年时间拍摄的一部"老人与牛"的纪实影片.通过对于老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态度的展示,唤起了人们对生活价值的反思与探求,让人们看到了现代文明的不足与期望.反观大陆电影,过分关注当下,缺少前瞻性、引领性的哲学追问.希望在对韩国电影评点的同时,对中国目前的影视界做一点感想式的评论,希望从中可以触摸到一些发展的脉络,窥探出某些问题的所在.《战马》《牛铃之声》的艺术表现可能不够完美,但这种先知式的、俯视性的哲人思维,正是它们凌驾于其他影片之上的原因所在,也是大陆导演、大陆电影与奥斯卡之间的真实距离。
  • 摘要:类型影片的创作核心就是必须让传统的东西在当代环境中得到新的表达方式,借用新的话语和重构让传统的深层价值观成为当代意识形态的核心,并为现在社会大众所接受。中韩的类型片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是否能游刃有余地展现本土文化价值,这需要电影创作者拥有传播本土文化的意识、电影观众的文化素养、电影市场的长期考量等。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大环境下,把握好两国类型电影文本中可借鉴的文化价值,求同存异,多元发展类型化电影,摆脱好莱坞电影文化价值观对本土观众意识形态的捆绑,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及对本土电影的审美文化,才是两国电影最应该做的。
  • 摘要:在中韩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两国主流电影的艺术功效与社会影响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直接推动着本国影视文化发展进程.本文认为,中韩主流电影具有话语责任的文化回归意向,网络传播的时代感召力量和多样受众的市场扩展动能,并据此分析两国主流电影思想意象的指向性和规约性,新媒介生存环境的模糊性和主导性,以及受众对主流电影市场扩展的强大推进作用.
  • 摘要:在新的媒介生态和消费语境下,湖北主旋律电影坚守主流价值,有效建构了核心价值观的当代镜像.作为近年来湖北主旋律电影的代表,《我的渡口》通过唯关意境的营造和平民视角的叙事,既表现了传统信义精神的当代复归,又体现了现代规则意识的重新启蒙,承载着历史与现代双重视阈下的文化功能.
  • 摘要:历史剧是最具韩国特色的电影题材,它最能体现韩国的美学、历史与文化.历史剧这种题材在韩国电影中具有相当稳固的地位,历史剧是专属于韩国的特殊电影题材,当然其他国家也有历史剧题材电影。在韩国电影学界,对历史剧的正规研究一片空白,此外,也给电影研究及电影人文学史的发展写下了重要的一笔。历史剧题材有别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它承载了不同人文学史的件格。历史剧包含着历史和戏剧,即合成两个领域的特殊用语。历史剧,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它都将文、史、哲蹂合在一段历史中。因此,对韩国历史剧的起源、范畴和系谱学的研究,就是承载历史剧电影的历史素材的研究,即成为视觉历史学的一部分。
  •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给我国电影带来以下冲击与挑战:首先是生态重构,我国电影的生态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其次是基因重组,互联网基因将融入我国电影,互联网思维将得到自觉践行;再次是形态重塑,我国电影新形态将层出不穷,原有形态将改头换面;最后是产业重生,我国电影产业价值链将得到拓展,溢出效应将会"溢入",长尾效益将持续发酵.这些冲击与挑战既有可能是正面积极的,但也可能是负面消极的,对此要未雨绸缪,因势利导.
  • 摘要:李玉的电影《观音山》(2010)中的伤痛起源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本文想围绕隐藏在《观音山》中空间象征性的因素来解读这部电影。通过这个解读的过程,会发现这个象征性的因素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的位置。其实,在李玉的电影世界里,整体上都由“找路”的主题贯穿着。《观音山》也如同她以前的电影一样,反复地“找路”。“路”这样一个图像的形象是为求悟而行走的象征符号。像这样,路具有双层的意义和作用。它是从自我的执着中解脱出来的无我的境界,所以具有丰富的内在含义。那就是“找人生的路”,这是李玉给人们提供的人生的意义。
  • 摘要:文章针对韩国电影异军突起的现状,将中韩电影置于比较视域下探讨两国在现实主义表达方式上的异同.首先通过对新世纪以来的韩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深入剖析,归纳总结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成功因素与选材的角度及创作者的态度.其次对中国不同时期的导演及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生、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述.最后比较中韩电影的异同并尝试探讨韩国现实主义电影发展轨迹对国产电影的借鉴意义.同时对韩国电影所独有的思维和进步空间、中国电影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
  • 摘要:武汉无疑是市民气息浓郁,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许多电影导演积极从武汉这个历史名城中汲取文化信息,不仅展现其特色景观符号,也传递城市的情感和文化记忆,最令人回味的是对汉味文化空间的诗意化书写,和对武汉普通人、市井气的描画,着重关注城与人的关系,反映出时代变迁的变幻莫测,把城市中人的生活、心态和命运与电影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归根结底是昭示着创作者对现实与人生的深切关注.此类电影虽普遍制作成本小,艺术审美价值尚需提升,但其对社会文化、时代和人性的独特反映及深层隐义,却值得人们去深度思考.
  • 摘要:韩国电影在二十一世纪前后开始飞速发展,逐渐出现引领亚洲电影风潮的面貌,无论是从剧本构思、导演技巧、后期制作、演员演技等来说,都值得中国电影人学习.尤其是对于人物的构造,韩国电影擅长从小人物出发,挖掘故事,充实人物.让观众感觉人物就围绕在自身周围,增加角色的真实感,善于带入情境.而伴随着小人物所发展的故事情节往往都是稀松平常的生活往事,但是其中的内涵却凝练而深远,因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生存.生存二字看似简单,但对于小人物而言,他们在社会下层中爬行着,拯救着自己的同时,拯救着身边的人.
  • 摘要:韩国导演朴赞郁擅长在电影中描写暴力行为,深度刻画人物内心中人性善恶变化,进行痛苦而清醒的历史文化反思,展开对社会深层矛盾的发掘和对社会底层边缘人的悲剧精神的理性分析."复仇三部曲"是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夸张展现出人性最原始的复仇欲望.导演用暴力的种种表现,描绘出长期压抑的情感,所有的人性负面都被迫赤裸裸、血淋淋地撕裂开,绝望而疯狂地进行着本能的报复行为和那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救赎.朴赞郁被叫作韩国当代"悲剧史诗"谱写者,悲剧人物、悲剧故事、悲剧情节让他的电影诡谲凌厉又引人深思.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影视作品虽然走出国门越来越远,国际获奖与口碑也屡有提升,但市场占有率仍然低下,甚至近年来连年下滑,文章基于当下的热评热映电影,经个案分析与对比分析,提出当下我国影视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国际参赛与影视作品展;民间跨文化活动;互联网络的开辟与拓展;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阵地——孔子学院.
  • 摘要:由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改编拍摄的韩国电影《许三观》,依据情节法则,叙事中浓缩了时间流程,展示的是许家父子情感伦理,可以简单地将之归结为"类型片".电影消解了原小说沉郁的命运感,没有传达出余华小说特有的意蕴和格调.这对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 摘要:霍夫斯泰德把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归纳为五个基本的文化价值观维度: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维度、权力距离维度、不确定性避免维度、男性度—女性度、长期导向性—短期导向性维度.本文从这五个文化维度来分析中韩主流电影中的文化异同.中韩文化具有同源性,同属于东亚儒学文化圈,在文化上具有不少相似性.但由于地缘文化、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以及两国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中韩两国的文化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特点.
  • 摘要:纪录片依托电影媒介而生,继而借助电视媒介广泛传播,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力.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一部独立而完整的发展史,中国的纪录片发展史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廓清纪录片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原貌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本文从输入、观影、发轫、变身四个方面对1896年至1911年间纪录片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梳理.
  • 摘要:中韩在文化产业领域上的合作和交流一直都是十分频繁的.在电影领域,两国也一直在探索并寻求更具成功率的合作模式.以《重返20岁》为例,具体分析中韩电影翻拍能够成功实现软着陆的可行性策略。《重返20岁》在电影艺术语言的使用上,多处借用了韩国版本拍摄中的蒙太奇手法,并在韩版的基础上做出更适合中国观影口味的改进。在叙事方式上,韩版的“回忆杀”篇幅更多,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将老奶奶年轻丧夫独自一人带大儿子的艰辛与韩国当时的历史环境结合紧密,这些回忆画面以片段的方式在现实叙事中不断闪回,让人交织回忆,声泪俱下。而《重返20岁》并没有加入太多历史感,所以在亲情线上的感人度弱于韩版,它将更多笔墨着重于描述重返年轻之后的奶奶逐渐接近梦想的快乐状态,使得整部作品透出一股温暖的童话色彩。
  • 摘要:韩国导演奉俊昊出道十五年仅有五部作品问世,尽管每部作品的关注点和类型各不相同,但通过对其电影空间叙事研究发现,奉俊昊惯于将焦点聚集于"失范的空间""失范的人",通过转喻的修辞手法,使电影空间超越本体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从而展示他对于现代文明两面性的洞悉、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把握,对国家机器、威权、体制、精英群体的不信任,对群氓的反思,以及对弱者相凌的现实主义呈现.
  • 摘要:韩国电视娱乐节目风靡全球,在娱乐功能外,还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操作,并呈现出建构国家话语权的有力态势.试图在符号学视域下,运用路易斯·阿尔都塞和罗兰·巴特等关于意识形态的阐释,解读韩国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构建.
  • 摘要:现实题材的电影都是取材于生活,也就表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事件的电影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好故事、高质量的现实题材电影更容易吸引观众.韩国出现多元化创作局面并非偶然,原因是韩国的民主氛围,还有韩国电影取消了事先审查等制度,使得韩国电影人不用担心被查禁,可以大胆去涉猎敏感题材,使得导演敏锐地洞察发生在身边的事,在韩国就有许多这方面的好的影片,如《七号房的礼物》等.中国现行电影体制下,电影审查还是极为严格的,导演、编剧选材,都不得不避开政治敏感话题、性、暴力等题材,导演都不敢冒着被查禁而血本无归的危险,只得进行个性化创作,但是在此种环境下,中国电影也是有一定机遇的,把现实题材做成一个好的剧本的也是有的,比如《亲爱的》,票房及评价都挺高.只是在此种环境下,好创作的概率比较小,电影人很难放开手脚大胆去创作.
  • 摘要:中韩两国电影都将改编真实事件作为重要的创作资源,但两国在此类影片创作上有较大差异.中国倾向于淡化真实事件中的争议性"戏剧性潜力",而韩国倾向于强化;在叙事框架选择上,中国叙事更加多元,类型意识比较薄弱,而韩国倾向于在类型框架里讲述故事;在叙事立场上,中国电影主要是国家叙述,而韩国电影主要是民间叙述.
  • 摘要: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2015年盛行于韩国的成功电影的考察,分析韩国国产电影流行与盛行(票房成功)的原因及其在社会上产生的意义.为了达到分析的目的,采用了将电影产业、作品、观众—电影产业结构关系、电影中类型与美学的关系、大众的欲望,这三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考察的研究方法。韩国电影的盛行与韩国电影产业的结构特点具有密切的关系;韩国电影具有在类型电影的形式中追求确保流行和盛行的倾向。类型电影是满足大众欲望的商业电影,在市场上盛行的韩国电影大部分都是依靠采取类型电影公式的手段而实现的。虽然2015年度韩国国产电影取得巨大成功,但是由于这些电影给观众们提供了视听上的快感和心灵上的净化功能,因此观众们在类型电影提供的快感里的同时,也被困在被动的理念里。因此在现实上的脉络上,能动地以寻找时代和社会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性观看越来越萎缩。
  • 摘要:黑帮电影是韩国电影工业中的基本类型,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构成了中国青年亚文化不可忽视的当代镜像.暴力美学作为黑帮电影的基本美学特征,给中国青年群体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涵化效应.韩国电影工业的文化逆袭给中国青年带来了消费文化的影像狂欢,而儒家精神的复归是中国青年重建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
  • 摘要:自从韩国1996年文化产业政策的大力推行,在政府的支持下,韩国大力发展流行通俗文化,并大力输出其风格鲜明的韩流文化.而在影视产业方面,韩国综艺节目形式多样,娱乐元素众多,在亚洲文化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以韩国综艺文化脱口秀节目《非首脑会谈》为例,分析现今以其为代表的谈话类节目的模式创新.韩国综艺节目数量庞大,影响力强,更重要的是他们擅长开创新的节目形式,并且优胜劣汰,不断地创新改良节目内容。它们的成功对于中国自己的原创综艺有很大的启示,尤其是在跨文化娱乐方面。同在亚洲文化圈,有着相似的东方文化根基,中国更应当找到适应的文化传播方式,搭建出自己的综艺桥梁,向世界呈现中国的文化与娱乐精神。
  • 摘要:韩剧的成功是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韩剧对韩国文化的利用是韩剧热播的核心原因,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韩剧流行的结果就不仅限于收视率、传播范围等硬性指标的提高或扩大;更重要的是将韩国文化广泛传播进而带动经济发展.韩剧的成功对中国电视剧产业颇具启示.我国应改革电视剧制播体制,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重视内容制作精良,大力开发衍生品的价值,善于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国产剧的文化含金量,传播特色文化。
  • 摘要:2008年《海角七号》的横空出世是台湾电影复兴的转折点,也是引领新锐导演群体冒起的重要节点."后海角时期"台湾影坛已涌现出四五十位新锐导演,他们自觉告别"艺术电影",努力以在地文化表达和本土经验书写为核心,自觉推进商业类型创作.目前新锐电影已成为扛鼎台湾电影产业和主导市场的重要力量,这主要归功于制片企划与商业制作、电影营销、跨界合拍与多元市场开发.台湾新锐导演群体创作的繁荣态势,实际上是台湾电影管理部门、台湾电影界、企业机构等多年调整辅助政策和建立培养机制合力的结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