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生态环境学报 >中国典型土壤中铅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估

中国典型土壤中铅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估

     

摘要

土壤铅污染及其危害备受关注.作为评估其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科学指标之一,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因素仍不甚明确.采集中国5种典型土壤(红壤、褐土、黑土、棕壤和黄壤),根据国标中一类建设用地的管制值制备成800 mg·kg-1的铅污染土壤样品,利用先进的基于生理学的体外试验方法(改进的PBET模型)研究经口部摄入的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而从土壤理化性质和铅的赋存形态角度,全面综合地探讨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土壤间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壤铅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72.7%—82.6%,各类型土壤间差异极显著,其中红壤较高而黑土较低;进入小肠阶段后,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极显著降低至22.8%—27.7%,各类型土壤间无显著差异.土壤铅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与之相同.对儿童而言,土壤铅在胃阶段的非致癌风险达到可接受限值的2.1倍;且整体而言,土壤铅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平均达到成人的7.6倍,必须加以重视.此外,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与土壤pH、有机质质量分数和迁移系数均存在高度显著相关性,其中,土壤pH是影响土壤铅在胃肠道的生物可给性的主导因子.通过体外试验可直接、简便而准确地获取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信息,建议在今后实地的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工作中引入该方法.该研究成果将为铅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与有价值的参考.

著录项

  • 来源
    《生态环境学报》|2021年第1期|165-172|共8页
  •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省农村废弃物绿色循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福州 350108;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2;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省农村废弃物绿色循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福州 350108;

    江苏隆昌化工有限公司 江苏如皋 226532;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省农村废弃物绿色循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福州 350108;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1408;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 300072;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2;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资源循环废弃物研究中心 筑波 305-8506;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风险评价;
  • 关键词

    土壤; 铅; 体外试验; 生物可给性; 健康风险; 土壤性质;

  • 入库时间 2022-08-20 04:46:29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