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生态环境学报 >不同放牧方式下的草场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以新巴尔虎左旗为例

不同放牧方式下的草场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以新巴尔虎左旗为例

     

摘要

探究干旱半干旱草原不同放牧方式对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对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及生态畜牧业可持续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为研究对象,对禁牧、休牧、轮牧和连续放牧4种放牧方式下的植被群落特征及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以多年生旱生、中旱生植物为主,轮牧区(45)和休牧区的物种数(42)大于禁牧区(37)和连续放牧区(34),禁牧区植被盖度(88.07%)和生物量(3714.37 kg·hm?2)最高,连续放牧区植被盖度(61.33%)及生物量(1029.83 kg·hm?2)最低.(2)4种放牧方式区的植被都以莎草科(Cyper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以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的重要值为最高,其中禁牧区最高(IV=38.30).(3)休牧区和轮牧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禁牧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最低(Ma=4.02,H=2.05,C=0.76,Jsw=0.72),且禁牧区与其他放牧方式区的物种分布及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4)物种CCA排序结果显示,土壤容重、含水量和全磷是影响左旗植被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此外,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与容重、速效磷和含水量显著相关(P<0.05).研究认为,轮牧和休牧方式有利于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禁牧对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长期禁牧会导致群落多样性下降,连续放牧会降低草地生产力.建议减少连续放牧区放牧频率,在长期禁牧的牧场实施休牧、轮牧或适当的割草利用.

著录项

  • 来源
    《生态环境学报》|2019年第6期|1117-1126|共10页
  • 作者单位

    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草地学、草原学;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 关键词

    放牧方式; 物种多样性; CCA排序; 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