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地学前缘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大洋氧含量变化的生物特征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大洋氧含量变化的生物特征

     

摘要

西藏南部是中国海相白垩系分布最好的地区,基于岗巴宗山和江孜床得两条经典剖面,识别出分别对应于不同海洋环境的黑-灰-红三套岩层,利用微体古生物指标,对藏南晚白垩世海水氧含量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微体生物在不同性质的岩层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对其生存环境具有清楚的指示.黑层段中生物大量灭绝,深层水具旋脊有孔虫遭受的危机代表当时海洋深层水体严重缺氧的结果;灰层段中生物的恢复反映出海洋环境自缺氧事件之后逐步改善的过程;红层段属于富氧沉积的产物,特征是有孔虫生物的极度繁盛.同时期的钙质超微生物因其个体微小,易溶蚀,在死亡沉积过程中可能受海水强氧化作用的影响,使其保存为化石的数量减少.三套岩层中的微体生物的演变是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