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地学前缘 >5.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5.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摘要

5.12汶川8级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长350多km,宽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触发了1万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地质灾害,其中巨型灾害体87处、大型灾害体606处,形成了136个较大规模的堰塞湖.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特征显著,形成地震-崩塌、地震-滑坡-碎屑流-堰塞湖-堰塞坝溃决-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链.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种类全、密度大、强度高、致灾重的特点.在部分地区,崩塌、滑坡和碎屑流的分布面积占地震极重灾区面积的30%~58%,甚至高达80%.据初步统计,崩塌、滑坡和碎屑流共导致大约2万人死亡,其中北川县老县城滑坡导致1600多人死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沿断裂带、河谷和交通线分布.崩塌、滑坡的破裂源主要位于河流拐弯处靠近侵蚀岸一侧、山脊两侧及坡肩部位,这与上述部位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直接相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形控制,其次为岩性、斜坡结构、活动断裂、人类工程活动.许多大型崩塌、滑坡还具有高速远程的特征,部分崩塌、滑坡一碎屑流位移达数km,速度高达100~300 m/s,其运动轨迹复杂多变.常常导致多处人员伤亡,是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防灾必须面临的新课题.根据上述情况,文中对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对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和运动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首次提出高山峡谷地区单一斜坡上呈阶梯状多级滑动的群发性地震滑坡的形成模式:强烈地震往往引起剧烈的地面震动,而高陡的山脊及其坡肩部位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因此,上述部位往往是地震滑坡的高易发地段,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超过不稳定性斜坡的临界峰值加速度时,斜坡失稳破坏形成一系列的群发性滑坡,从上到下往往形成阶梯状多级滑动的滑坡群,此种模式适用于残坡积层、风化层地震滑坡和主滑面较缓的地震基岩滑坡.最后,指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科学问题,并对防灾减灾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著录项

  • 来源
    《地学前缘》|2009年第3期|306-326|共21页
  • 作者单位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工程地震;
  •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

  • 入库时间 2022-08-18 08:45:48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