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采后梨果实皮层和髓中EFE活性、ACC和多胺含量变化及其与乙烯生成的关系

采后梨果实皮层和髓中EFE活性、ACC和多胺含量变化及其与乙烯生成的关系

         

摘要

菊水梨皮层和髓的乙烯合成酶(EFE)活性和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含量及其果实乙烯释放量均分别高于二十世纪梨。在同一品种果实的皮层和髓中,ACC含量无明显差异,但髓的EFE活性明显高于皮层。梨果实内含有丁二胺、亚精胶和精胺3种内源多胺,而以丁二胺和亚精胺含量为最高,精胺含量虽低但较稳定。果实在乙烯释放高峰出现前,其皮层和髓中的丁二胺和亚精胺含量变化有明显差异。采后梨果实的乙烯生成与果实内EFE活性,ACC含量、多胺含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而乙烯生成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品种间,而且在果实的皮层和髓之间也存在差异,梨果实的髓似乎对整个果实的乙烯生成有更重要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