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当代医学》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治疗方法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治疗方法

         

摘要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0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15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高压氧联合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分析病原菌种类,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300例患者中,182例患者为蜂窝组织炎症,占比60.67%(182/300);118例患者为脓肿,占比39.33%(118/300).感染部位包括嚼肌间隙(14.67%)、颊间隙(6.67%)、眶下间隙(23.33%)、颌下间隙(37.67%)等,感染源包括外伤性感染(13.67%)、腺源性感染(26.67%)、牙源性感染(58.33%)等.300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232株,包括98株革兰阳性菌(5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0株溶血性链球菌)、134株革兰阴性菌(37株大肠埃希菌、61株铜绿假单胞菌、17株肺炎克雷伯菌、19株阴沟肠杆菌).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3%(P<0.05).结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发生于颌下间隙,感染源主要为牙源性感染,主要是因革兰阴性菌所致;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高压氧联合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