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当代美术家》 >塔可夫斯基电影《乡愁》中“乡愁”的追源——精神分析与电影符号学的运用

塔可夫斯基电影《乡愁》中“乡愁”的追源——精神分析与电影符号学的运用

         

摘要

引言塔可夫斯基,1932年4月4日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被誉为诗人之子,1954年考入国立莫斯科电影学院,毕业作品是和同学合作拍摄的《小提琴与压路机》。首部剧情长片《伊万的童年》在威尼斯影展上获得金狮奖,其后每部作品均获得众多国际殊荣。1982年塔可夫斯基脱离祖国来到法国巴黎。离开故土四年后的冬天,正在巴黎拍摄影片《牺牲》的塔科夫斯基突然得到一个消息,四年来一直被当局政府扣为人质的儿子来到巴黎。父子重逢后竟是宿命般的分离,在不到一个月的团聚之后,塔科夫斯基病倒在床,不久因肺癌逝世于巴黎。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以如诗如梦的意境著称,主题宏大,流连于对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评价"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把生命像倒影、像梦境一般捕捉下来"。塔可夫斯基五十四岁的人生为我们留下了《压路机与小提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