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当代儒学》 >阳明心物说的存在论阐释

阳明心物说的存在论阐释

         

摘要

本文思考的问题是:阳明的心物之思,它所呈现的心物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它能够成就何种存在论形态。根据我对阳明学的理解和把握,心物关系有三种可能性:第一,认知关系。第二,给出(与被给出)关系。第三,既非认知关系也非给出关系的原初的''感-应''关系。第一种显然不属于存在论话题,第二种和第三种则属于存在论话题。从哲学存在论层面而言,按照一般的理解,阳明学的心物关系就是心体和万物的关系,即第二种给出关系。但这就遮蔽了阳明学的更加本源的可能性,故本文用''姿态性的存在论''这一解释模式来展示阳明心物之思的这一视域:心物之感-应,自证其为姿态性的存在论形态。阳明首先重返心源,提出心即理说,心理之辩的特点是:心理之感-应,理即是心物之原初的互动原则(指引)。以此为起点,展开了心外无物的致思历程。首先通过意来揭示心物的互动结构,意结构既摄物于心,又置心于物,从而意结构便是心物之感-应的一种显现样式。但''意''并不能充分证成心物之感-应,因而不能称其为天地万物的存在论基础。进一步,这就需要通过明觉之感应来充分证成之,亦即心外无物说之圆成;通过寂感和感应这两个环节证成心物之感-应。这一感-应结构即是时间性结构和情境化结构,因而明觉感应之际,即是时与境交融,世界绽露之时。心物感应而天地万物一体构成的世界呈现,故心物之感-应即当下证成其为世界呈现的存在论基础。最后,通过致良知把心-理、心-物、知-行一体收摄,致良知于天地万物,则天地万物皆得其如如朗现,世界得以澄明。至此,阳明学的存在之思方为圆成。这种姿态性的,亦即非实体性的、前存在者化的存在论性格于当下的存在之思,就显得尤其宝贵。阳明学、儒家心学正是因其活生生的思想性格而不断敞开它的可能性。哲学存在论这个根本的话题,在阳明学的当下之思中无疑能够继续开显它的问题的敞开性,而这正是带给我们的原初的''消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