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评估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行伊马替尼治疗后CT征象变化临床意义研究

评估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行伊马替尼治疗后CT征象变化临床意义研究

         

摘要

目的 评估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病人行靶向治疗后CT征象的变化对预后的影响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6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3例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IST病人资料.所有病人口服伊马替尼后3个月通过增强CT评估疗效,记录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CT轴位图像测量肿瘤最长径及肿瘤整体CT值.通过Choi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价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并分成缓解组[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和非缓解组[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比较缓解组和非缓解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钙化、腹腔积液、囊变坏死、基因突变类型).Kaplan-Meier法比较以肿瘤大小和CT值评价为PR的PFS和OS之间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肿瘤大小和CT值的变化率预测2年疾病进展的准确率.结果 43例病人口服伊马替尼3个月后疗效评价:无CR病人,PR 27例(62.8%);SD 13例(30.2%);PD 3例(7.0%).缓解组与基因突变类型有关,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钙化、腹腔积液、囊变坏死无关.43例病人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5.5(15 ~ 96)个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15.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43.3个月.根据长径变化率评价为PR和以CT值变化率评价为PR之间的PFS、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6、0.771).长径变化率和CT值变化率预测2年内进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和0.868.结论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IST靶向治疗疗效与基因突变类型有关.肿瘤最长径退缩率和CT值下降率具有中等预测效能,均可有效评价伊马替尼的疗效.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8年第5期|551-554|共4页
  • 作者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福建福州350014;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福建福州350014;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福建福州350014;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福建福州350014;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福建福州350014;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福建福州350014;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福建福州350014;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福建福州350014;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外科学;
  •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伊马替尼; 计算机断层扫描; 预后;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