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植物生态学报》 >农牧交错区草地利用方式导致的土壤颗粒组分变化及其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农牧交错区草地利用方式导致的土壤颗粒组分变化及其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摘要

以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多伦县6种主要草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30cm土层的土壤颗粒组分、植物地下根系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和土壤全氮(Total nitrogen, TN)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6种草地利用方式分别为自由放牧、刈割、围封禁牧、弃耕、人工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青储作物(玉米(Zea mays))栽培.对土壤粒径分布的分维分析表明,自由放牧样地的土壤分维数明显低于其余5种类型的草地利用样地,表现出较大的土壤质地异质性.在土壤颗粒组分方面,弃耕样地和人工牧草样地的土壤粘粒(<0.005mm)和粉粒(0.005~0.05mm)含量要明显高于其它草地利用方式,而自由放牧样地呈现相反的变异趋势.除人工牧草样地和自由放牧样地之外,代表其余4种类型草地利用方式的样地的粘、粉粒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6种草地利用方式中,土壤砂粒(0.05~1mm)含量均与土壤碳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除自由放牧样地和人工牧草样地外,其余4种草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粘粒与土壤碳氮含量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碳氮含量和粘、粉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仅与粘粒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差异说明草地利用变化有可能通过影响植被而改变土壤物理性状,同时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颗粒组分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较大.根系生物量和土壤粘粒含量可以共同解释土壤碳氮含量变异的70%,自变量的独立解释量约为20%.回归方程为:SOC=1.08×[粘粒含量]+0.01×[根系生物量]-19.45,TN=0.079×[粘粒含量]+0.001×[根系生物量]-1.143.

著录项

  • 来源
    《植物生态学报》 |2008年第3期|601-610|共10页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育部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呼伦贝尔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海拉尔,021008;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育部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植物学;
  •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质地; 草地; 分维分析; 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