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中三种不同植骨方式的疗效比较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中三种不同植骨方式的疗效比较

         

摘要

目的 比较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中三种不同植骨方式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佛山市中医院骨1科收治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258例胸腰椎单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植骨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87例,B组椎板及横突间植骨87例,C组小关节翻转植骨84例;术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脊柱矢状面后凸cobb角、矫正度丢失、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术后1周(4.9°±1.0°、4.8°±0.6°、4.8°±0.6°)和末次随访时(6.1°±1.5°、14.5°±3.7°、15.3°±4.1°)的后凸cobb角均低于术前(27.5°±4.9°、27.6°±4.6°、27.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均大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C组的后凸cobb角及后凸cobb角矫正度丢失比例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性融合率(100.0%)高于B(80.5%)、C组(7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内固定失效率(0、1.1%、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08,P=0.348).三组患者的ODI术后6个月[(28.5±4.1)、(28.7±3.9)、(28.8±3.7)分]、末次随访时[(10.7±2.6)、(11.0±2.7)、(11.4±3.1)分]均比术前[(94.3±0.7)、(94.4±0.9)、(94.4±0.8)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ODI均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后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后外侧植骨、翻转植骨结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后两种植骨方式均虽能达到良好效果,但远期椎体高度丢失率及后凸矫正度丢失率较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