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眼底病杂志》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手术前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和密度的初步观察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手术前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和密度的初步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CBFA)、血流密度变化。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连续单眼IMH患者30例60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将病例组患者的患眼、对侧健康眼分别设为患眼组、对侧眼组,均为30只眼。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30名3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病例组30只眼中,Ⅱ、Ⅲ、Ⅳ期裂孔分别为5、14、11只眼。再依据患眼裂孔直径大小,将患眼组分为裂孔直径≤500 μm组、&500 μm组,分别为11、19只眼。患眼组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频域OCT观察患眼组患眼PPV后黄斑裂孔闭合情况;OCTA测量患眼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PPV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黄斑区CBFA、血流密度。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t检验以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前,患眼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黄斑区CBFA分别为(2.84±0.35)、(3.19±0.23)、(3.26±0.24)mm2;血流密度分别为(20.74±8.26)、(35.18±5.20)、(35.20±6.49)%。患眼组黄斑区CBFA (F=19.768,P=0.000 )、血流密度(F=45.583,P=0.000)较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黄斑区CBFA、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768、45.583,P=0.332、0.994)。裂孔直径≤500 μm组患眼黄斑区CBFA、血流密度高于裂孔直径&500 μ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0、2.202,P=0.034、0.036 )。黄斑裂孔直径大小与CBFA、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377、-0.477,P=0.044、0.009 )。手术后3个月,患眼组所有患眼黄斑裂孔均闭合;黄斑区CBFA、血流密度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6、-4.912,P=0.000、0.000)。结论 IMH黄斑区CBFA、血流密度降低;PPV治疗后CBFA、血流密度可一定程度恢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