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摘要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一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滚石、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其中,滚石、崩塌、滑坡成为阻断交通的主要灾害.堰塞湖不仅对上游造成淹没,而且对下游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胁.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形成灾害链,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或泥石流.次生灾害沿破裂带及两侧密集分布,并随距破裂带的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少.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将持续5-10年,泥石流的活跃期将持续10-20年.文章根据次生灾害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