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生物多样性》 >巴尔通体在滇西南蝙蝠中高度流行并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特征

巴尔通体在滇西南蝙蝠中高度流行并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特征

         

摘要

蝙蝠是很多病原微生物的自然宿主,全球多项研究表明蝙蝠是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ecies)的主要宿主。为了解滇西南地区蝙蝠中巴尔通体的流行特征,我们于2015–2017年间在云南省4个地区应用网捕法捕获蝙蝠3种305只。经种类鉴定后采集肝脾组织,提取核酸,通过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巴尔通体的tmRNA基因ssrA,并进行测序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172只蝙蝠检出该基因,总感染率为56.4%;其中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和瑞丽4个采样点的蝙蝠感染率分别为50.0%(22/44)、61.7%(29/47)、62.1%(18/29)和55.7%(103/185)。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小菊头蝠(R.blythi)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的感染率分别为50.0%(22/44)、62.1%(18/29)和56.9%(132/23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P=0.567),表明巴尔通体在云南当地的蝙蝠种群中高度流行。定量PCR扩增产物2次扩增后测序获得37个巴尔通体ssrA序列,属于10个系统发育分支,其中1个为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特利波契巴尔通体(B.tribocorum)和克拉斯诺夫巴尔通体(B.krasnovii)的近缘种。其余序列与已知巴尔通体距离较远,与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其他地域来源于蝙蝠的巴尔通体近缘。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ssrA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11381±0.00928,基因型多样性指数(Hd)为0.985±0.010,形成29个基因型(单倍型),说明云南蝙蝠巴尔通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对本研究标本与全球相关序列的系统发育网络重建,分析全球蝙蝠巴尔通体的地理和宿主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巴尔通体与蝙蝠之间存在显著的宿主特异性关联。因此可初步确定蝙蝠-巴尔通体具有协同进化特征,同时受到地理隔离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