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7年中国目前重要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
2007年中国目前重要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

2007年中国目前重要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福州
  • 出版时间: 2007-11-14

主办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编辑部

会议文集:2007年中国目前重要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的特点近年来,我国传染病的发展趋势呈现的几个特点、导致发生新发人兽共患病的因素分析以及近年来在我国发现的几个新一发人兽共患传染病。
  • 摘要: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上可表现为从无症状感染到致死性疾病的多种症状。近50年来,由于全球人口流动和媒介扩散,登革热病例不断增加,波及范围日益扩大。目前,登革热已波及110个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控制登革热的重点之一在于早期发现登革热病例并进行有效的临床管理。这种防治措施要求登革热流行地区提高诊断技术、早期发现病例,便于开展有效的医疗管理。作为传染性疾病控制的最有效的手段,疫苗的研究和应用也是目前登革热控制研究中的热点话题,本文回顾了登革热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并对正在研发的诊断技术、以及登革热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摘要: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结核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急剧恶化,各国的结核病发病率均呈回升趋势,由于免疫缺陷病毒(HIV)/爱滋病(AIDS)的传播与流行,以及抗结核药物的不规范应用,导致了耐药菌株尤其是耐多药结核菌(MDR-TB)的出现,给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结核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升高。本文论述了我国结核病的流行形势、我国缺乏有效的特异快速早期的诊断技术、缺乏有效地病原体监测分析手段、缺乏快速有效的耐药监测方法以及缺乏特异有效的疫苗。
  • 摘要:TCSTS在多种致病菌感染宿主的过程中可调控细菌多种毒力因子的表达,参与细菌的致病过程。Greeff等报导“孤儿”反应调节因子(orphan response regulator)RevS基因敲除的SS2在猪的主要组织器官中的定植能力减弱,作用机制不明。同源性分析发现,国内毒力株05ZYH33的Revs基因与Greeff等报道的猪链球菌反应调节因子Revs基因同源性为100%。为探讨Revs基因对05ZYH33致病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本研究通过构建Revs基因敲除突变体,对其进行系统的生物学研究。
  • 摘要:人兽共患病是在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传染病,它在自然条件下可在人和l或动物间传播。近年发生的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都属于动物来源的人兽共患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的体系、机制、能力、水平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人兽共患病暴发流行的处理工作尚无统一的操作规范,本文试图对人兽共患病暴发流行的调查规范做一探讨。
  • 摘要:近十几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和几十种生物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束。研究重心将从揭示生命的遗传信息转到对功能方面的研究。本文论述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弓形虫研究中的应用。
  • 摘要:目前,全球已证实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性动物病有250多种,其较重要的有89种,我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90种。2005年四川省累计报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204例,其中死亡38例,治愈出院146例。2002年报道广东感染率弓一形虫已达到10%,而且感染率有上升趋势,衡阳医学院曾在湖南三个地区采血调查21-25岁孕妇1396名,结果感染率为5.44%,青岛医学院和上海二医大对青岛和上海两地部分儿童进行的一次调研,发现一般儿童的感染率为13.3%-14.2%。本文通过对猪群中人畜共患病的一点调查和检测,揭示出对猪群及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情况。
  • 摘要:立克次体病是一类重要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多发生在热带与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立克次体病都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人们不会忘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欧洲爆发了大规模斑疹伤寒流行,数以百万人死于该病,严重的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深刻教训,人们也不会忘记二次大战期间人们痛苦的经历了巴尔干半岛爆发的Q热以及东南亚恙虫病肆虐的惨痛历史背景。虽然发达国家对该病基本上取得了控制,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热带及亚热带国家该病仍在持续流行并且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美国反对生物恐怖主义已将流行性斑疹伤寒、落基山斑点热和Q热列入生物战剂名录中。本文论述了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斑点热、Q热以及埃立克体病。
  • 摘要:狂犬病病毒是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基因组约有12kb编码5种蛋白,即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病毒RNA依赖的聚合酶蛋白(L),同时在G-L基因之间存在假基因(),不编码蛋白为无功能性基因。N蛋白作为衣壳蛋白与P、L蛋白一起与病毒RNA(vRNA)组成起始病毒复制的单位核糖核蛋白体(RNP)。本文论述了用反向遗传技术对狂犬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在弱毒疫苗株的构建、病毒基因与蛋白功能的关系、病毒基因与病毒毒力的关系等。
  • 摘要:由并殖吸虫(Pargonimus)引起的并殖吸虫病,通称肺吸虫病,为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病。分别由生食蟹类与蜊蛄而感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2千万患者,是一个应当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并殖吸虫种类世界各地报告计有50种和亚种之多,其中不少是间物异名,故在分类学上尚未统一。本文对我国若干并殖吸虫虫种争鸣进行了辨异。
  • 摘要:疫苗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流行及最大限度降低其危害性的最有力武器,它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疫苗的抗病作用不同于药物,它的作用效果具有“记忆性”,使用一次或几次后就可以达到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的免疫性保护效果。此外,疫苗可使整个接种的人群和动物群在短期内获得对一种或几种疾病的抵伉力,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最有效手段,同时疫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明显大于药物。本文主要就疫苗的发展过程、研究方法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种类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摘要:贝氏柯克斯体是一种嗜单核一巨噬细胞寄生的革兰阴氏性小球杆菌,为Q热的病原和潜在生物恐怖剂。将贝氏柯克斯体与人单核细胞(THP-1)在体外共同培养,结果发现人单核细胞对活贝氏柯克斯体的吞噬效率则显著低于对Ξγ射线灭活贝氏柯克斯体的吞噬,提示活贝氏柯克斯体进入单核细胞并非依赖宿主细胞的主动吞噬作用,可能通过其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而主动进入宿主细胞内。进入单核细胞内的活贝氏柯克斯体从第4天开始,数量逐渐增加,而灭活贝氏柯克斯体进入单核细胞1天后,其量迅速减少,第5天后细胞内贝氏柯克斯体几乎被完全清除。为了了解贝氏柯克斯体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对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单核细胞和未感染单核细胞的总蛋白样品作双向电泳分析,发现158个差异蛋白,多数蛋白表达上调,通过质谱分析鉴定了其中97个差异蛋白。对鉴定蛋白的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分别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应激反应、细胞骨架运动、蛋白质和核酸合成代谢等,它们的作用大多数有利于贝氏柯克斯体在单核细胞内的生长繁殖。本文简要论述了Pl-HspB, Coml-HspB,HspB-SP34融合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明显好于Pl. Coml, SP34, HspB单独免疫,提示贝氏柯克斯体热休克蛋白B与外膜蛋白的融合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
  • 摘要:斑点热(Spotted Fever)是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中病原性立克次体引起的1组蜱、螨传立克次体病。该群立克次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菌,蜱、螨为保菌宿主,在节肢动物和小哺乳动物问维持着持久的感染循环,人类偶然接触到这个环链,发生感染和发病。SFGR通过媒介生物的叮咬而传染给人,待其侵入机体,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及网状细胞系统中繁殖,引起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器官病变。出现发热、发疹、头痛、虫咬溃疡、焦痂(Eschar)及局部淋巴结肿胀(Lymphadenopathy)等症状和体征。治疗药物为广谱抗生素,首选为多西环素(强力霉素)。从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背景,结合实验室特异性检验结果3方面来诊断。本文论述了该病的发现经过、病原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地理分布。
  • 摘要:传染病(包括人兽共患病)一直被认为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阻碍社会及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危害之一。其在一个社会或地区的流行程度是该社会或地区人口健康水准的重要指标,而将传染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是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传染病流行的控制能力也是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是有多种传染病流行的国家,而且一些传染病的流行与危害还十分严重。2003年“SARS”的爆发几乎将整个国家的社会及经济生活置于瘫痪状态,其影响至今尤在。我国是结核病的主要流行区,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达10万以上。在寄生虫病方面,长江以南地区就有近100万以上的日本血吸虫带虫者时刻受着疾病的煎熬,而且每年的新感染病历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加。10年前,艾滋病对很多中国人来讲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而今天艾滋病的感染率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如何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社会问题。人类社会是否还会经历1918年‘西班牙流感’那样的浩劫呢,科学家们的结论不是发生的可能性问题,而是如何做好充分的准备,尽最大努力将危害限制在最小范围内。艾滋病的广泛流行, “SARS”的快速蔓延以及目前禽流感所造成的恐惧都进一步告诫国际社会,传染病的流行没有地区和国界的限制。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还是社会都经不起传染病的危害。作为正在实现经济腾飞的中华民族更应加深对传染病的预防意识,提高预防措施的科学性和执行的力度。本文旨在对目前传染病流行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加强我国传染病预防措施提出一些见解。
  • 摘要: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metii,俗称Q热立克次体)是Q热的病原体。Q热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急性Q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疼,常伴有肺炎、肝炎等。慢性Q热表现为长期持续或反复发热,常伴有心内膜炎、慢性肝炎、骨髓炎等。贝氏柯克斯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易于保存和运输,可以气溶胶释放或随尘土扩散引起大范围的人兽感染,是一种重要的潜在生物恐怖剂。贝氏柯克斯体为专性吞噬细胞内寄生菌,研究贝氏柯克斯体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有助于阐明其致病机理。研发出副作用小而免疫效果好的Q热疫苗一直是预防、控制贝氏柯克斯体感染课题中的一项最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贝氏柯克斯体的致病机理研究、氯仿-甲醇提取贝氏柯克斯体残存组分Q热疫苗的研究、贝氏柯克斯体重组抗原的免疫保护性研rn究
  • 摘要:近年来,中国人间狂犬病疫情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本文为了解中国人间狂犬病流行现状及特征,探讨狂犬病防制工作的重点,现对2006年全国狂犬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 摘要:支原体早在100多年前就有学者对它进行过研究,目前已发现的支原体达200余种。广泛分布于人类、动物、昆虫以及植物当中。绝大部分人和动物体内的支原体都属于支原体科中的支原体和脲原体属。由于支原体基因组非常小(仅580-2 200 kbp,大肠埃希杆菌基因组为46 400kbp),因此该微生物在生长和繁殖过程当中的代谢能力相当有限。在种系发生上,支原体是从革兰阳性细菌通过缩减其基因数目进化而来,因此支原体并非处于进化树的根下,而更可能是进化晚期的产物。本文主要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介绍LAMPS在支原休感染所诱发的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从而为正确诊治支原体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 摘要:SARS隐去,禽流感紧随其后,带给我们的反思:其实一些传染病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人类先前没有涉足到一些边缘地带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的地区;以及过去的诊断技术,不知将他们如何区分开来;当然人类在进化,病原微生物也在进化,特别是一旦表位基因的突变跨越了物种问相对单一寄生的模式,某种疾病就会在新的物种问暴发流行,灾难就会发生。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的剧增,人类活动边界的扩大和活动强度的加强,人类愈来愈多地深入到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源地,环境污染,全球气温的变暖(温室效应等)。本文论述了目然进化与基因突变、预防与控制以及研究趋向。
  • 摘要:立克次体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多发生在热带与亚热带国家。本文论述了立克次体目的最新分类、我国立克次体病及新发立克次体病流行概况、立克次体病与公共卫生健康、我国立克次体病防治工作现状以及立克次体病防治工作的一点建议。
  • 摘要:狂犬病(Rabies)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古老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易感染,但是,犬类是本病的主要宿主,是传播狂犬病的主要动物,有资料表明约85-95%的人间狂犬病是由犬传染的。狂犬病是目前已知传染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一旦感染发病,死亡率几乎100%。本文论述了我国狂犬病流行现状、狂犬病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及主要问题、无序养犬的危害以及防制狂犬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 摘要:无形体病(Anaplasmosis)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引起。主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的蜱源立克次体疾病。其病原体无形体(Anapasma)为G-阴性细胞专性寄生菌。本文论述了该病的分类、流行病学、病原生物学特征以及致病机理与机体免疫。
  • 摘要:巴尔通体病(Bartonellosis)属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巴尔通体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尽管存在已久,并数度暴发流行,且屡有散发,但人们对它的认知程度仍然十分有限。近10余年来随着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欧美学者研究风潮愈热,发现巴尔通体种类较多,引发的疾病谱相当复杂,故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生物医学界的重视。我国专家将其定为14种新发传染病之一,本文进行了简要综述。
  • 摘要:福建省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肺吸虫病例的地区,其多山的地形、高森林覆盖率,加上溪坑纵横,为肺吸虫终末宿主-猫、犬科动物及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之螺蟹在自然界流行循环的适宜条件,因而是虫种和各阶段宿主种类繁多、感染率高、感染度重的疫源地。林区和山区人民常因生吃林区和山区人群常因生吃、半生吃溪蟹或长期饮用生水而被感染发病,以男性少年儿童盛况生性活泼,经常在山沟溪河捕食溪蟹而导致感染发病为多见。福建省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调研防治,发现除沿海个别县份外。本文论述了该病在全省广泛分布,特将该省发现病例的病原体检查与不同药物治疗进行总结分析。
  • 摘要:近年,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感染所致结核病(tuberculosis,TB)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在全球,Mtb感染者几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每年TB新发和死亡患者分别在900万和200万人左右。在中国,TB(主要是肺结核)现有患者约500万人(80%在农村),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其发病数与死亡数一直高居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的首位(卫生部每月公告)。目前,传统卡介苗的预防效果已不甚理想,并且耐药Mtb感染正逐渐增多。然而,Mtb的具体致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这为研发新型疫苗和更加敏感有效的抗TB药物造成了很大障碍。本文论述了毒力基因mcela在Mtb潜伏生存与活性增殖状态下的表达特性以及McelA蛋白介导细菌侵袭的作用机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