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水生生物学报》 >长江宜昌至武汉段岸线1km近二十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

长江宜昌至武汉段岸线1km近二十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

         

摘要

长江拥有中国最长、开发条件最好的内陆岸线,岸线资源的存量大且开发潜力高.了解岸线资源的利用现状,为保障岸线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以2000、2005、2010、2015和2019年土地利用为数据源,分析长江宜昌至武汉段岸线1 km区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景观格局指数.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9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主要以农田和建筑用地为主,变化的明显特点是农田面积在2019年较2000年下降了9.39%,建筑用地和草地/林地面积扩张,其中农田-建筑用地的转化较为剧烈.研究区域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总面积占比均在70%以上,人工湿地占总湿地面积比均在92%以上.从斑块类型水平上看,各用地类型斑块数量增长明显,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景观破碎化现象;其中草地/林面积虽增加了35.63 km2,但斑块数量从0.114万个增加到0.618万个,景观形状指数由34.92增加到95.19,景观聚集度指数下降了10.82%,其斑块趋向破碎化、形状不规则化,这会阻碍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改变物种生存的生物地理环境,减少生物物种多样性,结构趋向紧凑对某些干扰的蔓延如虫灾、火灾等的抑制作用减弱.在景观类型层级,斑块数量由1.24万个增加到2.34万个,香农多样性指数增加了0.14,蔓延度指数下降了8.48%,整个研究区域景观的破碎化现象加剧,区域原本优势的斑块类型破裂,优势度差距逐渐缩小,且空间的连通性降低,空间优势减弱.文章定量揭示了长江宜昌至武汉岸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域景观格局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著录项

  • 来源
    《水生生物学报》 |2021年第6期|1308-1315|共8页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环境地理学;
  • 关键词

    长江宜昌至武汉段; 岸线1km; 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