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生态学报 >三峡水库支流拟多甲藻水华的形成机制

三峡水库支流拟多甲藻水华的形成机制

     

摘要

三峡水库支流的拟多甲藻水华发生已成为近年的常态,但是其发生机制依然不清楚.2009年到2011年期间,对拟多甲藻水华频发的童庄河回水区进行重点监测,并扩展到三峡水库长江干流及26条支流未淹没区和回水区浮游植物的四季调查.结果表明,四季调查中,拟多甲藻出现率、平均密度、最大密度和最大优势度,4月最高,相同季节,回水区最高.2-4月,童庄河回水区各点拟多甲藻密度均为升高到下降变化,最高密度自上游至下游大幅下降.2010年,拟多甲藻水华于2月最先在童庄河回水区上游出现,逐步向中下游发展,维持一定规模和时间后消退.与此同时,长江干流拟多甲藻出现率、密度和最大优势度大幅低于童庄河回水区.童庄河回水区发生(2005年、2007年和2010年)比不发生(2009年)拟多甲藻水华年份,三峡水库1-3月日出库流量(平均值4489.9-5623.3 m3/s)较小、1-2月水位日变幅(平均值0.148 m、0.246 m)和2月水位日升降(平均值-0.223 m)较大.研究认为,藻类在适宜水温时形成水华,2-4月支流回水区水温适宜、氮磷含量满足甲藻营养能力和生活习性需要.拟多甲藻能否形成水华,首先取决于回水区上游是否存在满足要求的水动力条件.其次,三峡水库出库流量、水位波动等水文条件,通过改变回水区上游水动力条件和回水区流速,影响水华能否形成及形成时间、程度、范围和维持时间.由于尺度效应不同,三峡水库相同水文条件对不同位置支流拟多甲藻水华形成的影响不一样.

著录项

  • 来源
    《生态学报》|2014年第11期|3071-3080|共10页
  • 作者单位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支流; 拟多甲藻; 水华; 形成机制; 浮游植物;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