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弥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锥体束在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6h】

弥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锥体束在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缩略语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锥体束可重复性的定量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影像检查

1.3 锥体束重建

1.4 锥体束重建可重复性评估

1.5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在同一方法的不同次重建结果之间进行一致性分析

2.2 不同方法之间重建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

2.3 重建锥体束的体积

3.讨论

4.结论

5.图表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术中锥体束导航初步经验及对手术策略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影像检查

1.3 锥体束重建

1.4 术中锥体束导航

1.5 术中锥体束重建

2.结果

2.1 术前锥体束重建结果

2.2 手术结果

2.3 锥体束重建结果对手术策略的影响

2.4 术后锥体束的移位情况

2.5 影响锥体束保护的其他因素及保护措施

2.6 术中锥体束的保护措施

3.讨论

4.结论

5.图表

6.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研究紧邻胶质瘤的锥体束在手术中所受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影像检查及数据搜集

1.3 锥体束重建

1.4 锥体束到残腔边缘距离的测定

1.5 肌力分级

1.6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术后锥体束到残腔的距离

2.2 术后锥体束到残腔的距离与术后肌力的关系

2.3 术后锥体束到残腔的距离与术前肌力的关系

2.4 术前重建锥体束与肿瘤边缘重叠时,术后锥体束到残腔的距离及术后肌力

2.5 术前重建锥体束与肿瘤边缘重叠时,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区别

3.典型病例

3.1 病例一

3.2 病例二

3.3 病例三

4.讨论

5.结论

6.图表

7.参考文献

综述一 弥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锥体束可靠性的理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弥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锥体束可靠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和总结弥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锥体束在脑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第一部分:首先明确在本文软硬件环境下重建锥体束可重复性。选择20例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应用0.1的FA阈值。用两种方法重建健侧锥体束。两种重建方法的区别是起始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ed.ROI)的位置不同。方法一放置在中央前回下方白质,方法二放置在脑干。每条锥体束重建3次,根据不同次重建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计算重复性参数k来评价锥体束重建的可重复性。同时对两种方法之间重建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估。第二部分:总结74例锥体束导航辅助的脑肿瘤手术经验,并分析影响锥体束保护的因素。第三部分:对锥体束紧邻肿瘤这一特殊情况下,锥体束术中的变化情况及手术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前瞻性搜集41例锥体束紧邻肿瘤的患者,术中肿瘤切除完毕后重建锥体束,记录重建锥体束到肿瘤残腔边缘的距离。同时记录术前及术后的肢体肌力(MSG)和肿瘤的病理级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部分中,锥体束重建的可重复性较好,两种方法的k值分别为0.74±0.04和0.77±0.07,二者无显著差别(p>0.01)。两种方法的锥体束重建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较差,k值仅为0.47±0.08。两种方法重建锥体束体积分别为11.89±2.07cm3和7.02±1.75cm3。二者差异显著(p<0.01)。方法一重建锥体束形态更接近锥体束的实际形态。第二部分中,74例患者中,术后症状改善7例(9.4%),症状较术前无变化45例(60.8%),症状加重14例(18.9%),偏瘫5例(6.7%)。36例重建锥体束到肿瘤的距离≦5mm的患者中,症状加重12(33.3%)例。12例重建锥体束到肿瘤的距离在5mm和10mm之间患者,加重3例(25%)。26例重建锥体束到肿瘤的距离>10mm的患者术后均无加重。锥体束的术中移位程度在(-16.2mm,+17.2mm)之间。第三部分中,术中锥体束重建显示仅12例病人重建锥体束仍紧邻肿瘤切除后的残腔边缘。当术中重建锥体束到肿瘤残强边缘的距离>5mm时,术后均没有肌力减退。术中重建锥体柬到肿瘤残强边缘的距离与术前肌力及术后肌力变化程度相关。结论:优先选择方法-进行锥体束重建,重建锥体束的可重复性可以满足临床应用。锥体束导航有利于术中锥体束的保护。肿瘤到锥体束的距离及术中锥体束不规则的移位是影响锥体束保护的因素。术前锥体束紧邻肿瘤边缘,但术后可能离开肿瘤切除后残腔边缘。当手术操作距离重建锥体束小于5mm时,可能造成锥体束损伤,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