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对比研究
【6h】

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1章奥斯特洛夫斯基、曹禺及其作品简介和可比性

1.1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及其《大雷雨》

1.1.1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1.1.2《大雷雨》

1.2曹禺及其《雷雨》

1.2.1曹禺

1.2.2《雷雨》

1.3两部作品的可比性

第2章《大雷雨》和《雷雨》的主题研究

2.1《大雷雨》和《雷雨》的主题分析

2.2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2.2.1社会历史背景

2.2.2文化背景

第3章《大雷雨》和《雷雨》的体裁分析

3.1《大雷雨》和《雷雨》的悲剧结构

3.2《大雷雨》和《雷雨》的悲剧冲突

3.3《大雷雨》和《雷雨》的悲剧高潮

3.4《大雷雨》和《雷雨》的悲剧效果

第4章《大雷雨》和《雷雨》的人物形象

4.1卡捷琳娜与蘩漪

4.2卡巴诺娃与周朴园

4.3鲍罩斯与周萍

第5章《大雷雨》和《雷雨》的艺术手法

5.1《大雷雨》和《雷雨》中的比喻

5.2《大雷雨》和《雷雨》中的独白

5.3《大雷雨》和《雷雨》中的借代

5.4《大雷雨》和《雷雨》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5.4.1《大雷雨》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5.4.2《雷雨》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词

展开▼

摘要

《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完成于1859年,是其在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艺术成就最高的剧作品,文学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特为此撰文《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而《雷雨》则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之作,完成于1933年,它的出现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两部相差大半世纪的剧作,都以“雷雨”命名,由“雷雨”贯穿整个戏剧,并借用雷雨爆发之时惊天动地的能量来点透自己文章的主旨,这样的安排,显然并非巧合,而是时代的呼唤,是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人们的追求与向往的一种表现形式。 目前为止,国内将《大雷雨》和《雷雨》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对比分析的仅有少数。同时,考虑到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曹禺受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影响,本论文决定从比较文学类型中的平行研究出发,着重历史的和民族特征的角度,从作品的主题、戏剧体裁、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来进行彻底的比较与分析,以便得出确切结论。 平行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美国学派所提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一种有别于以实证方法为主的影响研究的新型研究方法。它主要是考察和研究那些在跨地域、跨文化和跨语言背景下没有明确的渊源与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异同或互动,它还包括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它运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逻辑分析与审美批评的综合。平行研究的目的是去探寻和认识文学的共性、发展规律及其本体价值。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自1921年耿济之先尘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翻译到中国以来,关于其与曹禺《雷雨》的全方位的对比研究目前还较少。而近年来,随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因此,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大雷雨》和《雷雨》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曹禺各自独特的写作风格,体会两部作品中所渗透的民族文化根本特征,还可以促进中俄两国戏剧文学的交流,并进一步丰富比较文学的内容。 研究任务: 1.奥斯特洛夫斯基、曹禺及其作品简介和可比性; 2.《大雷雨》和《雷雨》的主题研究; 3.《大雷雨》和《雷雨》的戏剧体裁分析; 4.《大雷雨》和《雷雨》的人物形象分析; 5.《大雷雨》和《雷雨》的艺术手法。 研究资料来源: 1.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和曹禺《雷雨》原著; 2.比较文学理论的有关知识; 3.奥斯特洛夫斯基作品评论; 4.曹禺作品赏析等文章; 5.曹禺《雷雨·序》。 研究新意: 通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大雷雨》和《雷雨》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探寻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体味其中所蕴含的各自民族特色,从而有助于促进中俄两囤戏剧文学的交流,也丰富了比较文学的内容。 理论意义: 该论文可为今后对《大雷雨》和《雷雨》进行更为系统和具体的比较研究提供参考价值,并有助于深入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与曹禺的创作特点,品味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内容。 论文结构: 该论文由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结束语和参考文献八部分组成。 引言: 在引言中将论证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新意,确定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介绍论文结构。 第一章:奥斯特洛夫斯基、曹禺及其作品简介和可比性 第二章:《大雷雨》和《雷雨》的主题研究 第三章:《大雷雨》和《雷雨》的体裁分析 第四章:《大雷雨》和《雷雨》的人物形象 第五章:《大雷雨》和《雷雨》的艺术手法 结束语: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均以“大雷雨”命名的两部作品,在作品的主题寓意上不谋而合,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较多的相同点,在悲剧体裁研究及艺术手法的描写中也有着些许相似之处。然而,这些相似处背后却又都沉淀着两部作品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对《大雷雨》和《雷雨》中的悲剧冲突、高潮和效果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它们纯粹的悲剧特点差异,曹禺即便是借鉴了西方悲剧结构中“一悲到底”的结局特点,也不忘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以“间情”的手法来缓和他们的情绪。而《大雷雨》中大量的内心独白描写与《雷雨》中大量“借代”手法的使用也形象地体现出了俄罗斯人民的热情奔放与中国人民的含蓄内敛,其各自人物语言的特点也展示出了俄罗斯人民与中国人民迥然不同的民族性格。可以说,两部作品在有着较多相似之处的同时却又神奇地体现出了各自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众多差异,二者浑然一体而无丝毫生拉硬拽的痕迹,这不能不令人赞叹。此外,作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雷雨》可以说是曹禺在借鉴了外国戏剧的优长而又不忽视民族戏剧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戏剧所做出的创造性文化成果。 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曹禺在各自国家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都是永恒的,而他们作为伟大的民族作家也将会被历史所铭记。 最后是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