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火用)传递的电站燃煤锅炉能量转换特性研究
【6h】

基于(火用)传递的电站燃煤锅炉能量转换特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能源科学发展的任务和面临的挑战

1.2能量分析方法简介

1.2.1常规热平衡分析法

1.2.2(火用)平衡分析法

1.2.3熵产分析法

1.2.4(火用)传递分析法

1.3本文的研究思想及内容

第二章(火用)传递基本原理及普遍规律

2.1(火用)传递现象及其基本原理

2.1.1(火用)传递现象

2.1.2(火用)传递基本原理

2.2(火用)传递的普遍规律

2.3工程(火用)传递的特点及评价准则

2.3.1稳态传递的评价准则

2.3.2非稳态传递的评价准则

2.4(火用)传递研究的主要成果

2.5工程(火用)传递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电站燃煤锅炉的(火用)分析

3.1能量的可转换性

3.2电站锅炉(火用)分析模型

3.2.1电站锅炉(火用)平衡方程及火用效率

3.2.2电站锅炉的(火用)效率及(火用)损率

3.2.3电站燃煤锅炉单个受热面的(火用)分析

第四章锅炉对流受热面的(火用)传递分析

4.1概述

4.2(火用)传递基本方程组

4.2.1质量守恒方程

4.2.2动量平衡方程

4.2.3能量平衡方程

4.2.4熵平衡方程

4.2.5(火用)平衡方程

4.3(火用)传递方程组的求解

4.4锅炉对流受热面的(火用)传递分析模型

4.4.1对流受热面的热(火用)传递基本规律

4.4.2(火用)传递分析评价准则

4.4.3锅炉对流受热面流体温度分布方程

4.5顺流对流受热面的(火用)传递分析

4.5.1后屏过热器流体温度分布方程

4.5.2后屏过热器热(火用)传递分析

4.5.3顺流对流受热面的(火用)传递计算

4.5.4顺流对流受热面(火用)传递规律

4.6逆流对流受热面的(火用)传递计算

4.6.1低温再热器流体温度分布方程

4.6.2低温再热器流体(火用)传递计算

4.6.3逆流对流受热面的(火用)传递计算

4.6.4逆流对流受热面(火用)传递规律

4.7锅炉对流受热面(火用)传递计算结论

第五章基于火用传递原理电站燃煤锅炉能量转换特性分析

5.1概述

5.2锅炉设计主要原始资料

5.2.1受热面的布置

5.2.2锅炉汽水系统

5.3锅炉换热系统(火用)传递模型

5.3.1稳态流动的(火用)传递

5.3.2输(火用)元评价准则

5.3.3系统合理性评价准则

5.3.4(火用)阻的计算

5.4电站燃煤锅炉热力计算

5.5电站燃煤锅炉的(火用)分析

5.5.1电站燃煤锅炉(火用)平衡和火用效率

5.5.2单个受热面的(火用)效率

5.6锅炉热力系统的(火用)传递分析

5.6.1(火用)传递分析模型

5.6.2(火用)传递的计算分析

5.6.3计算结果分析

5.7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主要研究成果

6.2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随着能量的开发和合理利用要求的逐步提高,对能量仅从量的损失或质的耗损上进行分析已不能满足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对(火用)传递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阐述了(火用)传递的基本原理及普遍规律,在已经建立的(火用)传递方程组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火用)传递的评价准则,分别建立了锅炉对流受热面和热力系统稳态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给出了(火用)传递系数和(火用)流密度的表达式,进行了(火用)传递计算,分析了(火用)传递系数和(火用)流密度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稳态条件下(火用)传递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换热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改进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