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道并非轻器——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道”“器”关系再认识
【6h】

重道并非轻器——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道”“器”关系再认识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主要驳斥的观点是:重道轻器,即认为中国古代的造物思想是重道轻器的。这一观点目前在设计理论界颇为流行,似乎已经成为定论。鸦片战争以后,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落后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科学技术不发达。这一原因追根索源是中国古代太重意识形态,而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重道轻器。当然,儒家观念中也有一些对生产劳动轻视的言辞,加之对它们片面理解,就成了持重道轻器者的理论依据。相对而言,古代与现代相比,中国与西方相比,也就有了“轻器”的倾向,这也是他们说词的依据。然而,这一倾向违悖了历史唯物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和观点。而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文化是不可比较的。因此,笔者认为,重道轻器的观点有很大的猜测性,理论依据是不足的。故,笔者提出重道并非轻器的观点,与重道轻器观形成对立。那么,道器关系是弄清这一问题的关键。道器关系是个哲学命题,最早出现在《易·系辞上》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后,历代学者都有论述,从本体论上讲,中国古代关于道器关系的论述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生万物”,我们可以称之谓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种观点是以清代王夫之为代表的“道者,器之道”,我们可称之谓唯物主义,不管哪一种观点,其共同点都是道器一体的。离开器而纯粹的谈道,道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离开道而纯粹的谈器,器就是死的,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互动关系,即道器互动,人类在精神层面的道和在应用层面的器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道和器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两个基本的角度,所以在认识层面上,道器一体,但道器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器的发展虽受道的影响,但器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称之谓器亦有道。同样,道的发展虽受器的影响,到道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称之谓道亦有道。道器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在一起,在人类造物的历史长河中,总体上形成了道器互动的关系。然而,不同的道有不同的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设计思想创造出了世界上各式各样的器;不同的器又有不同的道,根据器物的主要功能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器物分为实用之器、象征之器、符号之器,而每一种器体现出的道是不同的,然而,在不同的条件下,器又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同一器也有多样的功能,这样道器关系就演绎出多样多层复杂的关系。 所以,综上所述,道器一体是认识道器关系的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道器之间是不可能有孰轻孰重的问题。而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以入世著称,“敬鬼神而远之”的现实、现世主义有着深厚的传统;而儒家倡导的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价值观也并不反对任何追求正当的经济利益。且不说器用是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人人不可离之,而中国古代以致用为本,经世致用的思想保证了人民对器用的重视。关于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和形而下的生财制器的关系如何呢?“以道奴术”可以概括出道器在中国古代的关系,而道和术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术是手段,是动力,道是方向,是目标。只有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社会正常的秩序和发展。因而,重道并不一定要轻器,中国古代就是重道而并非轻器的,那就是道器一体,道器并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