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民族电声乐器的造型设计探究——以丝竹类乐器为例
【6h】

中国民族电声乐器的造型设计探究——以丝竹类乐器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序言

1.2 选题缘由与对象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6 研究难点

1.7 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民族丝竹乐器的造型分类与特征

2.1 序言

2.2 民族乐器及音乐的发展背景

2.3 丝竹乐器的分类

2.4 丝竹乐器造型的演变分析

2.5 民族丝竹乐器的材料使用分析

2.6 民族乐器造型的美学法则与人机工程

2.7 民族乐器的工艺与形态上的发展趋势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族电声乐器的创新发展及造型设计

3.1 序言

3.2 民族电声乐器的造型设计方法探讨

3.3 中西方民族电声乐器造型设计对比研究

3.4 符号学在民族电声乐器上的应用

3.5 电声乐器在新媒体艺术表演形式中的应用

3.6 电声乐器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计实践

4.1 序言

4.2 基础的理论模型建立

4.3 电声乐器的设计制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西方现代音乐及新的表演形式大量流入中国,新颖的音乐旋律和音色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体验,人们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感受到所带来的新鲜艺术感受,为此也给中国的民族乐器和传统表演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由于电声乐器发声原理的改变,必然会带来原有造型样式物理性质的改变。同时,音乐内容和旋律的差异和多样性,让人耳目一新,听觉上的变化必然需要视觉上的改变,同时也需要不同的造型形式来满足新的演奏方式。因此,我国民族乐器面临着电声化的改革,以满足大众对音乐的需求。对于器乐的研究,涉足的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纵观国外对传统乐器的电声化发展,不管是在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在设计实践上的研究都相对比较成熟。而国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匮乏,较多的研究也局限在发声技术原理方面,在造型研究方面更是凤毛麟角。虽然从民族电声乐器的造型这一角度进行探究,也不能完整概括电声乐器的发展趋势,但作为其中一个部分,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乐器电声化的造型研究,探索出新的造型形式,使中国民族乐器在传承历史文化的根基上赋予时尚的元素,富有崭新的时代气息,填补我国传统乐器电声化在造型方面研究的不足。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也是研究的中心和重点。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电声化乐器等相关资料的阅读、搜集、归纳和分析,了解国内外电声化乐器的发展历史和变化规律;案例比较法:对国内外已经成熟的民族电声乐器相关案例,从不同程度和层面进行分析,找出设计规律和技术应用,为后续设计获得相关经验;材料分析法:通过各种不同的材料、材质的特性分析,研究不同材料对乐器造型形态产生影响的规律;实践行动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心理学中关于人的感知与认知方面的理论,以视觉与听觉的感受为出发点,综合乐器的造型及在舞台上表演的关系进行探讨,并选择几件典型的器乐进行个案试验,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国外的电声乐器发展也是从民族传统乐器演变而来,因此,本研究基于这些理论和方法。在理论研究上,选择了“丝”中的二胡和琵琶,“竹”中的笛子为代表,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建立了理论模型,证明其电声化的可行性;在实践研究中,以琵琶、马头琴、阮等,通过在其传统的造型特征上重新进行抽象组合,同时将乐器在发音和拾音的方式也一并确定,实现了传统乐器电声化后,在器乐系统上的构件更趋合理,既体现出传统乐器的辨识性,又体现了电声化乐器的新特征。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一是受到民族乐器原型特征性样式的限制;二是乐器发声的特定要求限制,特别是对于管类乐器,不像弦类乐器由于摆脱箱体共振发声的传统原理,在造型上有所突破就显得更难。另外,制作、加工过程需要更多方面知识的人一起协助,协作进行,对于音乐专业技术领域知识的局限性,以及整个研究时间的有限性,也限制了本研究更全面、更完整、更深入。因此,在行动研究上,也仅局限在以琵琶、马头琴、阮等进行的实践尝试。尽管如此,通过对民族电声乐器所进行的相关设计研究,有助于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电声化乐器设计造型领域的差距;有助于提高中国乐器行业创造出属于自己产品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加速我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民族电声乐器的改革与完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