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有关脾胃病的古训及现代应用
【6h】

有关脾胃病的古训及现代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一、脾胃的关系及其病证辨治

二、脾胃与其他四脏关系及其病证辨治

总 结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对脾胃的古训、脾胃的关系及生理功能、脾胃病病因、脾胃病病机、脾胃病的辨治、脾胃与其他四脏关系、从治脾胃而治其本脏病等几方面的论述,详细阐述脾胃相关理论与应用。 一、脾胃的关系及其病证辨治(一)有关脾胃病的古训综观中医历代医家,无不以前辈医家的记载配合自家的临床观点,写出了无数关于脾胃的论述,而其中又以后天之本为重要论点。 综观中医历代医籍,列举古代关于脾胃的众多论述,以后天之本为论点。引用《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如《内经·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的生存,必须依赖胃的受纳、腐熟水谷,脾的运化输布精微,周流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诸病由脾胃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之说。足见一身气血皆从胃中谷气化生而来《奇效良方·脾胃门》脾胃一伤,则真元之气败坏,致生诸虚百疾而夭人寿。《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说:“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键壮。……病证之危险,虽至极点,独犹当于无可挽回之中,尽心设法以挽回之。而其挽回之法,仍当遵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戒病者淡泊寡欲,以养其心,而复善于补助其脾胃,使饮食渐渐加多,其身体自渐渐复原”。等古训来说明观点。 脾胃为后天之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消化系统疾病,重点在迅速恢复其食欲和消化功能,其病症即会快速恢复。 2、其余五脏病病患,也必须调理脾胃,恢复脾胃健运以促进治疗其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衡,促进其机体功能恢复。 3、疑难杂证中,可以运用调理中焦气、血、阴、阳,来使其卫、气、营、血功能达到正常,从侧面来影响其主要病机,使疾病较为快速的恢复。 其临床辨证特点1、只要患者出现虚证,无论其余有无夹杂邪实的病机介入,均以虚为本,而虚症当中又以气虚阳虚为重要。气虚是轻证,而阳虚为重证,一旦出现阳虚,其它虚症都属于次要矛盾。 2、阴,阳,虚,实辨证要点中,其中就以阴阳俱虚者可以出现双向或中和的症象之说,最发人深思。①阴阳俱虚患者可出现感冒时绝少出现发热以及上火的情况,因阴虚患者,容易出现上火症状,若夹杂阳虚则不发热。②又可出现阴虚夹阳虚患者的大便正常,而阳虚患者夹着阴虚大便也正常,阳虚的便溏和阴虚的便干,互相抵消,所以不会出现阳虚的大便溏稀或阴虚的大便干燥。对学者很有启示。③再者阴阳俱虚的患者在寒热的耐受程度也会比其余患者来得敏感,夏天比其余人还要怕热,冬季时比其余人还要怕冷。④在饮食之寒热上比纯阴虚或阳虚的患者的敏感度较低,也是因为其阴阳俱虚导致的低水平平衡的关系。 3、阐述“小邪中里、大邪中表”的原意以及在临床的运用方法。一般都认为大邪可直中三阴,小邪则中表。但反复玩味可理解到仲景说,小邪中里是论述患者年长或者体弱多病,体质虚比较重者,在得病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极小的病因,就导致机体内部出现严重失调的表现。易旧病复发,起病即为里证。大邪中表是在讲述患者年纪轻体质健壮,在遇到较大的诱因时,也只是出现表证而已,即使传里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4、如何辨别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对杂病久病者尤为重要。 此外,遇到患者咳嗽,以痰白或黄,即断定为寒热的问题。 临床常用方剂:理中汤、小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逍遥散、温胆汤、等的使用方法。 临床常用中药:焦三仙(二)脾胃关系及生理功能:脾与胃脏腑相合,表里相连,同居中焦,共司消化吸收,合为后天之本。就其主要功能而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就其生理特点而言,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就其功能活动形式而言,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的这种矛盾统一,是保持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三)脾胃病病因1、外感六淫,寒湿湿热为重: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皆可伤害脾胃而致病,其中以寒湿易伤脾胃、湿热亦易伤脾胃。 2、内伤七情,忧虑抑郁多见:过度忧思可使脾胃气机郁结不畅,功能紊乱引起腹胀纳呆,呕吐泄泻,不思食等证。 3、饮食不节,过食偏食易伤:过饱,过食肥腻,嗜酒,辛辣味均可导致脾胃病的发生。 4、劳逸过度,起居不时:过度劳累可以耗伤脾胃之气,《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之说。李东垣也说:“劳役过度,则损耗元气”。 (四)脾胃病病机:1、寒湿阻胃: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 2、痰热郁阻:寒热有偏,或七情所伤,损及少阳冲和之气,令胆郁气滞,疏泄失职,影响脾胃运化。 3、肝气犯胃:情志不遂,肝木失条,横逆犯胃,胃气失和。 4、肝郁脾虚:肝气郁结,阳郁于里,最易传脾,壅滞不运。 5、脾虚气滞湿阻:脾气虚弱,纳运失司,津液不化,凝聚成湿,阻褐气机。 6、脾阳虚寒湿停滞:脾胃虚寒,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寒湿停滞。 7、脾阴虚营阴不足:脾润不及,阴虚不荣,脉失濡养。 8、胃阴虚:热病后期,邪热久留,灼耗津液,伤及胃阴;或因久病不复,全身阴液精血亏耗,胃阴自趋日枯。 9、食积胃脘: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以致食滞不化;或脾胃素弱纳运失健。亦可由病后胃弱而强食所成。 10、淤血内停:肝气久郁,化火伤阴,导致淤血内结。 (五)脾胃病的辨治脾胃病病症有虚、实、寒、热的不同。虚症,主要有脾气虚、脾阳虚、脾(胃)阴虚、中气下陷等;实证有痰热中阻、湿邪困脾、脾胃燥热等;兼证有肝郁脾虚等。脾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虚可以生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而为本虚标实之证。分别列举各种病历加以说明。 二、脾胃与其他四脏关系及其病证辨治(一)脾胃与其他四脏关系:1、脾胃与其它四脏的关系:脾胃居中焦,位五脏之中,与心、肺、肝、肾属于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脾胃属土,肺属金,二者为土金相生的母子关系,肺的生理功能必须仰赖于脾胃功能正常。脾胃属土,心属火,二者为火土相生的关系,心主血藏神,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属木,脾胃属土,二者为木土相克的关系,肝主疏泄条达,脾胃主受纳运化。脾胃属土,主司消化吸收,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脏属水,内寄元阳元阴,为“先天之本”,二者为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论治脾胃》说:“脾为土脏,以灌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2、脾气虚致五脏气虚:(1)脾病则各脏受累而病,脾气虚则五脏俱无气所充而虚,因此,通过对脾的治养可以使其余四脏得安。 (2)脾气虚致五脏气虚,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脏病变均可导致脾气虚衰,并继而导致心、肺、肝、肾病变。 (二)从治脾胃而治其它脏病: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各脏腑皆随脾胃之气或升或降,《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说:“心脏阳也,随胃气而右降,降则化为阴;肝肾阴也,随脾气而左升,升则化为阳。”如心火亢盛、肺气上逆,可用和胃降气法,引火下行,降气平逆;肝气寒凝、肾水不能上承,可用益脾升阳法,推动肝寒得散,肾水上承。故张元素说:“治肝心脾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健益脾胃之药为切。”本篇论述心、肺、肝、肾病从脾胃论治,并配以病历来分别论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