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美大学学生手机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6h】

中、美大学学生手机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手机技术与市场演进及发展趋势

(二)全球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与发展前景

(三)全球手机市场竞争状况

二、研究意向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手机市场的特点和现状

(二)美国手机市场的特点和现状

(三)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的特点

三、初步假设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调查的方式

(四)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

五、调研结果和论证

(一)对抽样方法的说明

(二)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假设

六、结论和启示

(一)有关手机使用和更换时间

(二)有关假设一:使用3G手机的比例

(三)有关假设二:价格敏感性

(四)有关假设三:购买手机费用占生活费用的比例

(五)有关假设四:发短信相对于打电话的频率

(六)有关假设五:独立支付手机和通讯费用的比例

(七)有关被调查者对手机各项属性指标的需求偏好

七、本文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在全球第三代(3G)手机稳步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之时,各国手机品牌厂商和移动网络运营商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要想在全球市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取得满意的业绩,有必要用“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理念指导公司的国际经营和营销活动,而了解和把握不同国家消费者的手机消费行为,是成功开展国际营销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笔者展开了对中美大学生手机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并撰写了本文。 这项研究采取了如下方法:首先,笔者研读了有关手机消费行为方面的文献,重温了所学的国际营销理论。借鉴已有文献和相关的二手资料,笔者缩小了研究范围,又通过个人访谈得出和确定以下初步假设: 假设一:美国大学学生使用3G手机的比例比中国大学学生高。 假设二:在购买手机时,美国大学学生比中国大学学生对价格较为敏感。 假设三:中国大学学生购买手机的花费占生活费用的比例比美国大学学生高。 假设四:因为资费不同和文化差异,中国大学学生发短信比较多,而美国大学学生打电话比较多。 假设五:美国大学学生自己支付手机和通讯费用的比例比中国大学学生高。 根据以上假设,笔者设计了问卷并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经过统计分析后产生的数据基本验证了笔者的假设,笔者进而得出结论和相关的启示。 本文应用国际营销理论,结合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入比较研究了中美大学生手机消费行为特点,并据此为全球手机制造商和移动网络运营商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企业和相关学者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