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铍针治疗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的机理探讨
【6h】

铍针治疗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的机理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

实验研究 铍针治疗对家兔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模型局部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含量的影响

前言

一 文献研究 末梢神经张力性疼痛的研究现状

1 概述

2 现代医学医学对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的认识

3 传统医学对经末梢张力性疼痛的认识

4 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的治疗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二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小结

6 实验研究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研究的设想

7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临床观察 铍针与毫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的临床对照观察

前言

一 文献研究 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1 疾病命名

2 病因及发病机理

3 临床表现及诊断

4 治疗

5 展望

参考文献

二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治疗和观察方法

3 研究内容与指标

4 伦理学要求

5 数据整理

6 统计分析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背景:疼痛是人类医学的永恒课题,中西医在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中医在疼痛的研究方面有很多经典的学说,如“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等,现代医学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有关痛觉的几种学说是:特异疼痛学说、模式学说、闸门控制学说。
  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是指机体筋膜、肌键、肌肉、韧带、骨膜、关节囊、皮肤等损伤,局部张力增加,微环境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例如,损伤组织释放出组胺、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和钾离子等各种致痛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稍,达到伤害性刺激的程度,从而引起传入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痛觉。中医认为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属于“经筋痹痛”范畴。运用铍针对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进行治疗,因其具有创口小、痛苦少、无需麻醉、定位准确、松解较为充分、疗效肯定、易于推广的优点。为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所接受。
  然而疼痛是由感受器、传导神经和疼痛中枢共同参与完成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机械刺激、温度变化和化学物质等有害刺激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导致机体释放降低痛阈的物质PK、5-HT、K+、缓激肽等,这些有害刺激作用于分布在皮肤、肌肉、内脏和关节的痛觉感受器,通过A-δ纤维和C纤维传至疼痛中枢。那么这些感受器是如何感受到这些有害刺激?通过什么方式能避免或降低这些伤害性刺激?还没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献的检索难以查到这方面的报道。也就是说在疼痛的“认知”方面是热点,在疼痛的“感受”方面是冷门。
  在临床方面,中医对疼痛的治疗有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颈肩腰腿痛方面,有丰富的临床方法和良好疗效。从刮痧、拔罐、针灸、针刀到局部贴膏。董福慧教授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在临床上应用铍针治疗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这些方法有哪些治疗机理?是局部作用还是系统反射作用?是物理的减张减压还是化学的中和拮抗?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推动疼痛感受方面的研究。为中医传统的疼痛治疗方法提供现代实验室技术支持。本研究基础部分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治疗机理研究”,应用生物力学与生物化学的方法,初步探讨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的治疗机理。
  目的:
  1.基础实验部分:应用角叉菜胶注射到家兔深筋膜下,造成家兔深筋膜下局部张力性疼痛模型。通过采用铍针、针灸针松解,以及局部滴注止痛药物的方法对局部张力性疼痛模型进行治疗。治疗后,在疼痛模型局部深、浅筋膜之间注入定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抽出冲洗液,检测其中的5-羟色胺、组胺和缓激肽浓度;同时,使用软组织张力测试仪测试疼痛模型局部的软组织张力。以探讨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的治疗机理。
  2.临床研究部分:探讨铍针和毫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1.基础研究部分:将42只健康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模型组7只,铍针组10只,毫针组10只及阳性药物组10只。正常组家兔不做任何的处理,其余四组制造张力性疼痛模型。家兔张力性疼痛造模采用角叉菜胶配合容器的方法,使用20ml注射器抽取10ml在切开暴露家兔背部深筋膜后,缓慢推注入筋膜下10ml角叉菜胶,同时磨口玻璃瓶盖扣在注入位置的筋膜表面1分钟,进行塑形,制造成局部筋膜软组织张力增高的模型。铍针组、毫针组、阳性药物组分别用铍针、毫针、2%盐酸利多卡因进行干预治疗。各组的家兔均需要在第5、10、20、30、40、50、60分钟的时侯使用1ml的注射器向造模部位的深、浅筋膜之间注入1ml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抽出溶液,溶液分别放置在不同的EP管内并标记清楚,最后放入-20℃冰箱中保存。应用ELISA法检测抽取液体中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浓度。实验过程中测得的完整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不同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正常组、模型组、铍针组、毫针组、阳性药物组在第0、10、20、30、40、60分钟的时侯使用应用软组织张力测试仪测试各组动物在进行处理后的局部张力情况,得到张力与位移数据,分析在张力为50克时的位移情况,并根据此数据比较各组之间的位移差异。测试方法:将测试部位平放,张力仪中轴的远端对准压痛点,按照水平仪指示的方向垂直放下张力仪,读出千分表的读数录。治疗后的测试只需将张力仪的底座和中轴远端消毒,然后按照治疗前的方法重复测试1次。每个时间点的测试重复1-2次,取平均值记录,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临床部分:采用中央随机系统将130例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各65例。试验组用铍针治疗,每周治疗1次,3-5次为一疗程。对照组用毫针治疗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对患者进行必要病史采集和相关体格检查,标记疼痛积分、计算疼痛指数,测量局部组织张力情况并记录数据,填写CRF表。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方差齐性分析,根据方差情况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两组基础值均衡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各组不同节点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相同节点的不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所有数据统计结果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基础实验部分:
  1.1 铍针干预能够降低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模型局部提取液中5-羟色胺浓度,随着时间延长5-羟色胺含量逐渐减少,5-羟色胺含量在不同时间点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铍针组5min时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5min、10min、20min、30min,40min时明显高于药物组(P<0.01);铍针组在40min、50min,60min时低于正常组(P<0.05);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时明显低于毫针组(P<0.01),其余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铍针干预不能够降低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模型局部提取液中组胺、缓激肽的浓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软组织张力测试结果显示,相同加载力所造成的位移平均值,模型组<毫针组<铍针组<阳性药物组<正常组。
  2.临床部分:
  2.1 铍针治疗前软组织张力指数211.34±9.87,治疗后为293.67±10.33;毫针组治疗前软组织张力指数203.75±11.58,治疗后为238.31±11.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铍针组治疗前疼痛指数为6.28±0.30,治疗后为0.93±0.21;毫针组治疗前疼痛指数为6.72±0.23,治疗后为1.95±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基础实验部分:
  1.1 铍针在治疗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时,明显的降低了组织中5-羟色胺的含量,且明显优于毫针组,提示在铍针治疗张力性疼痛时,减轻疼痛的机理与组织中的5羟色胺的降低关系密切。并证明铍针所能减轻模型张力的程度,可有效地缓解疼痛,优于毫针组。
  1.2 药物在治疗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时,有效的降低了组织中组胺、缓激肽的浓度而铍针、毫针组的治疗在测试时间内未能明显减少组织中的组胺、缓激肽的浓度提示在铍针治疗张力性疼痛时,减轻疼痛的机理与组织中的组胺、缓激肽可能关系不明显,并证明在铍针、毫针所能减轻模型张力的程度,无法影响组织内缓激肽的浓度。
  1.3 铍针在治疗治疗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时,软组织张力降低,证实铍针可以通过降低软组织张力治疗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
  2.临床部分:
  2.1 铍针疗法可以改善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的症状体征,其疗效优于毫针疗法,且3个月后随访证实了其远期疗效。
  2.2 铍针疗法可以改善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降低疼痛指数。
  2.3 铍针疗法可以改善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患者的软组织张力值,起到局部松解作用,同时减张减压,疗效优于毫针治疗。
  2.4 铍针疗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的总有效率优于毫针疗法。
  创新点:
  1.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的治疗机理研究。
  2.基础实验家兔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模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