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肩胛提肌起止点张力性疼痛铍针治疗的临床研究
【6h】

肩胛提肌起止点张力性疼痛铍针治疗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疼痛是由体内外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物学过程,是临床上某些疾病常见的一种症状。既是生理学的一种感觉类型,又是心理学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活动。疼痛就其生物学意义来说,系一种警戒信号,表示机体已经发生组织损伤或预示即将遭受损伤,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引起一系列防御反应,保护机体避免伤害。但是如疼痛长期持续不止,便失去警戒信号的意义,反而对机体构成一种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严重影响学习、工作、饮食和睡眠,降低生活质量,产生一种不可忽视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解除疼痛(称为镇痛)一直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
  疼痛的病因、机制还有待研究,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疼痛从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临床现象的观察研究,取的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从生物力学角度这方面研究寥寥无几,因此软组织张力在软组织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价值,它不但提示了软组织的病理改变,也是判断治疗结果的重要参数。
  目前对软组织损伤的研究,许多生理病理、生化因素尚未清楚,以致至今为止,对软组织损伤尚没有一套完整的,定量定性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疼痛和压痛是作为临床检查,诊断、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依据。
  肩胛提肌是颈部浅群中的一块,位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深面。上、下端分别被两肌所遮盖,中部显露。该肌起于第1-4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的内侧角。此肌收缩时上提肩胛骨,同时使肩胛骨下角转向内,肩胛骨被固定时,使颈向同侧屈曲及后仰,具有参与颈部肌群固定颈椎,维持头部姿势的作用。肩胛提肌接受起源于C3、4的肩胛背神经的支配,再其起点的浅层走行着颈横皮神经,颈横皮神经由C2、3神经组成,向前内横越胸锁乳肌的表面,分支呈扇形分布于颈前部皮肤。
  长期处于潮湿、阴冷的工作环境中或从事会计、文书工作或长期操作电脑等,长期低头工作姿势会造成颈肌痉挛、深筋膜增厚、炎症渗出、粘连而压迫颈横皮神经。颈横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部穿出深筋膜。由于颈横皮神经比较粗大,且穿出点周围的结缔组织较厚、较坚韧,结缔组织的病变会压迫颈横皮神经,产生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
  本课题临床研究选取肩胛提肌起止点张力性疼痛的病例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软组织张力与疼痛的相关性。采取对照连续治疗的方法,三个月以上随访,对铍针和毫针两种治疗机制进行对比研究,并借助压痛仪和软组织张力仪对疗效进行客观、量化的评估,为颈肩腰腿痛形成公认的、规范的诊疗标准而进行探索性研究。
  200例病历资料全部来自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望京医院针灸科,男性43例,女性157例;年龄27~65岁,平均51岁;本次发病病程3~7天,平均4.56天。所有病例均通过病例选择标准后,按照首次就诊时间顺序随机选入铍针治疗组和毫针对照组,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观察。结果显示铍针治疗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0.00%和96.00%,毫针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41.00%和55.00%,两组优良率的差异在α=0.05水准上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试验组具有较好的疗效。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症状体征评分、VAS疼痛评分、压痛值和软组织张力值四项指标上,两组间的差异均在α=0.05水准上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轮廓分析图分析表明,铍针治疗组的效果优于毫针对照组。
  现代铍针是选择新的材料-钛合金研制而成,铍针疗法是专门针对软组织张力学说而设计的。铍针刺法能够有效地降低筋膜局部的张力,铍针治疗后在筋膜留下细小的“缝隙通道”,达到“开窗减压”的释放压力治疗作用,从而有减痛降压作用。又因铍针针体细(直径0.3~0.5mm),治疗时患者痛苦小,进针深度控制在深筋膜层,治疗完毕体表所留针眼与针灸针眼大小相仿,损伤小,不易产生出血及副损伤,术后不易产生粘连,所以不易再次形成卡压。从而能有效降低皮神经周围的压力,松解粘连,且在治疗的同时又不至造成较大的损伤和出血。最后消除感觉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有效缓解疼痛。当整个肌束的张力增高时,铍针刺法在筋膜部位的造成的刃口,能够发挥局部减张的作用。
  因毫针针尖端没有刀刃,起针后由于自身的回缩力筋膜上的针孔迅速关闭,未能有效解决筋膜内高压,故随访毫针疗效不如铍针。
  因此铍针疗法是一种安全、简便、无血、微创的新疗法。因而可以认为使用铍针具有较好的疗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