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研究——基于货币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
【6h】

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研究——基于货币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货币理论

1.2.2 流动性过剩

1.2.3 全球失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内容、创新和难点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内容

1.4.3 论文创新

1.4.4 论文难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经济描述和理论思考

2.1 经济描述

2.1.1 中国M2/GDP

2.1.2 中国利率水平

2.1.3 中国CPI

2.1.4 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存货差

2.1.5 美国M2/GDP、实际利率和CPI年均增长率

2.1.6 中美国经常账户余额与GDP比值对照

2.1.7 中国私营企业就业比例

2.1.8 中国总利润与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

2.1.9 中国由银行贷款和政府预算资助投资的比率

2.2 理论思考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的一般理论模型

3.1 货币稀释理论

3.1.1 现有货币理论评析

3.1.2 货币稀释理论

3.2 封闭经济模型

3.2.1 基本假设

3.2.2 模型设定

3.3 开放经济模型

3.3.1 基本假设与记号

3.3.2 模型设定

3.3.3 经常账户和贸易余额分析

3.3.4 经常账户和贸易余额均衡分析

3.4 世界经济冲击单项分析

3.4.1 流动性过剩

3.4.2 通货膨胀

3.4.3 R国中储蓄过量

3.4.4 R国中金融发展匮乏

3.4.5 经济增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的经济冲击综合分析

4.1 各国的博弈造成全球低利率压力

4.2 各国行动中的现实约束

4.3 低δR与高gR组合

4.4 低θR与高gR组合

4.5 低θR与高δU组合

4.6 三区世界模型

4.7 投资和FDI

4.7.1 投资猛跌

4.7.2 投资收益

4.7.3 不发生FDI

4.7.4 发生FDI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二元企业结构下的流动性过剩与内部失衡研究

5.1 二元企业结构下流动性过剩模型

5.1.1 基本假设

5.1.2 偏好假设

5.1.3 商品市场

5.1.4 货币市场

5.2 不同情形分析

5.2.1 η=0,λ=0情形

5.2.2 η=0,λ≠0情形

5.2.3 η≠0,λ=0情形

5.2.4 η≠0,λ≠0情形

5.3 二元企业结构下的内部失衡模型

5.3.1 基本假设

5.3.2 偏好假设

5.3.3 技术

5.3.4 国有企业职工

5.3.5 私营企业职工

5.3.6 银行

5.3.7 国有企业

5.3.8 私营企业

5.3.9 总经理行为

5.4 中国经济分析

5.4.1 就业结构

5.4.2 全国产出

5.4.3 银行储蓄

5.4.4 银行贷款

5.4.5 外汇储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货币分解理论、流动性过剩与“中国流动性之谜”

6.1 货币分解理论

6.1.1 货币分解理论

6.1.2 货币分解理论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关系

6.1.3 货币分解理论中的货币与货币层次的关系

6.2 基于货币分解理论的流动性过剩分析

6.2.1 货币分解理论统领各层次流动性

6.2.2 货币供给、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

6.2.3 基于货币分解理论的流动性过剩测度方法

6.3“中国流动性之谜”揭秘

6.3.1 基于货币分解理论发展传统货币数量理论

6.3.2 货币各组成部分的冲击变化分析

6.3.3 决定通货膨胀的货币与决定马歇尔K值的货币是不同的

6.3.4“中国流动性之谜”的非货币因素分析

6.3.5 货币分解理论的包容性和一般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

7.1 三层次流动性之间关系实证分析

7.1.1 指标设定和数据来源

7.1.2 单位根检验

7.1.3 协整检验

7.1.4 Granger检验

7.1.5 三层次流动性之间关系实证结论

7.2 货币流动性过剩实证分析

7.2.1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7.2.2 训练样本的估计

7.2.3 参照样本的形成和理想状态下的货币需求函数拟合

7.2.4 分析样本的流动性状态判断

7.2.5 流动性过剩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的比较

7.2.6 货币流动性过剩实证结论

7.3 流动性过剩与物价、产出间相互关系实证分析

7.3.1 问题的提出

7.3.2 数据来源与说明

7.3.3 向量自回归模型

7.3.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7.3.5 方差分解

7.3.6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7.3.7 VAR与VEC模型的实证分析结论

7.4 流动性过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4.1 模型设计

7.4.2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7.4.3 回归结果及流动性过剩表达式

7.4.4 流动性过剩影响因素实证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一直困扰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甚至被认为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全球M2/GDP不断增长、全球利率加速走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价格加速上涨、大宗商品和资源性商品迅速攀升、金融市场空前繁荣等。全球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规模急剧卜升,美元贬值压力集聚:与此同时,中国、日本和其他新兴市场以及石油生产国贸易盈余规模不断扩大,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对美国的债权急剧膨胀,本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在这两大主题方面研究成果很多,但是,缺乏分析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相互关系的正规框架以及二者的共生机理。为此,本文将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纳入同一框架中进行研究,将世界最发达国家美国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国内视角与国际视角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技术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形成本文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特点。
   本文综述货币理论、流动性过剩和全球失衡的重要概念和术语,回顾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以国际视角建立了流动性过剩和全球失衡的一般理论模型,以国内视角构建了中国二元企业结构下的流动性过剩与内部失衡模型,探讨了流动性过剩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流动性测度的新方法。最后实证分析了相关理论。根据研究内容的安排,全文分为八章:
   第1章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指出论文的论文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难点。
   第2章经济描述和理论思考。对经济现实进行了描述,提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
   第3章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的一般理论模型。首先提出并论证了“货币稀释理论”,其特点就是政府发行货币对产出进行了价值分割或稀释,“货币稀释理论”同时强调货币存量与流量对价格的作用,货币存量决定价格水平,货币流量决定对产出的分割程度。其次,通过构造两国模型得出流动性过剩、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金融发展、储蓄和利率的均衡结果。最后,分析单项因素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第4章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的经济冲击综合分析。分析了几种不同组合的因素叠加冲击以及FDI对全球失衡的影响。
   第5章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流动性过剩与内部失衡研究。从中国特有的经济转型时期出发,抓住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丰要区别,即私营经济比国有经济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和私营经济受到金融限制的两大特点进行建模,内生地推导出流动性过剩函数。在合理假设条件下,引进效率工资理论,分别将国有企业职工、私营企业职工、银行、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总经理行为纳入一般均衡进行分析。
   第6章货币分解理论、流动性过剩与“中国流动性之谜”。在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货币分解理论,根据货币分解理论推出流动性测度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提出通过“二次回归法”解决了货币需求数据无法获得难题的计量方法。
   第7章流动性过剩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了货币流动性、银行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将“二次回归法”应用到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中,计算出直接流动性指标与间接流动性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两指标对流动性过剩判断的吻合度。
   第8章总结全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探讨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具有创新性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创立、论证和验证了“货币稀释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建立了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的一般理论模型;据此对世界经济进行了单项影响因素分析和综合影响因素分析;给出了“中国流动性之谜”两点解释。
   第二,从建立的开放经济模型的均衡解中发现利率是联系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的主要纽带。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都证实了当期的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成反向关系,长期的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成正向关系。
   第三,理论推证表明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下全球失衡的必然性,指出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机理。发现在中国二元企业结构模型中新引入的“效率工资”可以更好地解释银行存贷差越来越大,加之金融歧视,从而造成流动性过剩、全球失衡和“资本逆流”现象的出现;给出了“中国流动性之谜”两点解释。
   第四,创立、论证和验证了“货币分解理论”,据此给出了“中国流动性之谜”四点解释,并建立了流动性过剩的新度量方法。
   第五,通过“二次回归法”解决了货币需求数据无法获得的实证难题。发现直接流动性指标与间接流动性指标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系数;发现用这两个指标判断流动性过剩时,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上述理论创新得到了现实经济现象和计量实证的支持。所得结论对于开展经济与金融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对认识现实经济和政府政策制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