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处置效应、禀赋效应和代表性偏差关系研究——基于中国证券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非理性行为
【6h】

处置效应、禀赋效应和代表性偏差关系研究——基于中国证券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非理性行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1.2.1论文研究方法

1.2.2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行为金融学研究理论发展

2.2行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研究

2.2.1代表性偏差及其相关研究

2.2.2处置效应及其相关研究

2.2.3禀赋效应及其相关研究

第3章 调查设计与实证分析方法

3.1调查设计

3.1.1设计思路

3.1.2问卷设计

3.1.3样本数据及来源

3.2实证分析方法

3.2.1偏差存在与否的判定原则

3.2.2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三种非理性行为的实证检验和分析

4.1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非理性行为的存在性检验

4.1.1代表性偏差的检验

4.1.2处置效应的检验

4.1.3禀赋效应的检验

4.2监管者和被监管者显著性差异检验

4.2.1代表性偏差与群体类型的独立性检验

4.2.2处置效应与群体类型的独立性检验

4.2.3禀赋效应与群体类型的独立性检验

4.3监管者三种非理性行为的关联性检验

4.3.1相关分析

4.3.2聚类分析

4.4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4.4.1存在性检验结果和解释

4.4.2关联性检验结果和解释

第5章 减少监管者非理性行为的建议及研究展望

5.1 减少监管者非理性行为的建议

5.1.1正视非理性行为,提高监管透明度

5.1.2鼓励监管创新,克服代表性偏差

5.1.3谨遵“三公原则”,防范处置效应

5.1.4能而不管与适时干预,避免禀赋效应

5.2研究创新与展望

5.2.1研究创新

5.2.2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同时监管者也在积极地推动监管转型,将建立多方参与的公平交易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问题由来已久,尽管监管者不断出台有关政策和制度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证券监管频频失效的背后有人质疑证券监管部门的工作,监管者是否比被监管者更符合理性人的假设?监管者在决策行为中是否也会受到行为偏差的影响?
  论文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者可能存在的行为偏差,即代表性偏差、处置效应和禀赋效应进行研究。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证券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在决策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表性偏差、处置效应和禀赋效应的行为偏差。监管者由于代表性偏差导致对信息接受的保守,由于处置效应导致对既有利益(含政绩等名誉利益)的保守,由于禀赋效应导致对现有权威的保守,这些保守性都制约着在监管理念、监管方法和监管体制方面的效果。同时也发现中基层和高层职员、男性和女性在三种非理性行为偏差的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对如何规避或减少我国监管者非理性行为提出正视非理性偏差、鼓励监管创新、能而不管与适时干预等建议,以期对提高我国证券监管效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