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祛邪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研究及优劣势病例特点初探
【6h】

祛邪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研究及优劣势病例特点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最佳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中医理论基础

3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祛邪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1、资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优劣势病例特点初步探讨

1、资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页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逐渐多样化,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期等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中医药治疗作为我国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方法之一,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简、便、廉、验的治疗体验。不少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对于西医治疗效果欠佳或失去治疗机会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纯中医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状态,最终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然而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都能从中医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如何寻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探索中医药治疗后效果较好的人群特征,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本研究依托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首都特色临床应用项目”,旨在验证祛邪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探索中医药干预治疗后的晚期结直肠癌优势病例与劣势病例的特点,从而总结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人群(受益人群)与劣势人群(非受益人群)特征,最终实现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精准化、个体化。
  祛邪胶囊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在原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施奠邦教授的指导下,与吴煜教授共同研制,从古方化裁而来。本方具有温通经脉阳气,缓消络中之积等功效,是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中药制剂。杨宇飞主任认为“脉络闭阻是肠癌发病的根本原因,而局部阳气不达是结直肠癌的基本病机”,“通阳法”作为防治结直肠癌总治则,在治疗结直肠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优势。祛邪胶囊是由明代李中梓所创制的治疗积名方“阴阳攻击丸”化裁而来,全方以温通为主,攻补兼施,寒温并用,所以李中梓特别强调,患者无论阴阳寒热,皆可应用。杨宇飞教授自1997年开始致力于此方的临床研究与应用,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经杨宇飞主任团队的不懈努力,数个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初步证实:祛邪胶囊在早中期、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均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次研究为进一步证实祛邪胶囊的疗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样本量,并对中医药干预治疗后的优劣势病例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初步描述了优势人群与劣势人群的临床特征。
  本文共分为文献综述、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三部分。首先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角度综述了中医理论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其次对中医药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临床研究部分主要包括: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及人群特征描述性研究。随机对照研究主要针对祛邪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进行展开。人群特征描述性研究,首先采用专家咨询法制定最佳最差病例筛选标准,并根据此标准筛选中医药干预治疗后的优势病例与劣势病例,通过对优劣势病例特点进行描述分析,从而初步总结优势人群(受益人群)与劣势人群(非受益人群)的临床特征。
  研究一:祛邪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客观评价祛邪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并对祛邪胶囊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祛邪胶囊,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慰剂胶囊。分别干预治疗3个月后,进行长期随访,直至患者死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生存情况(OS/mOS)、肿瘤进展情况(PFS)、生活质量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肿瘤标志物、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内容。本课题通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工作,执行期间由北京市岐黄药品临床研究中心(第三方公司)负责监察工作,并进行了国内临床试验注册,取得了临床试验注册统一编号,编号为ChiCTR-IOR-16008924。
  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在性别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治疗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其他一般资料如年龄、发病部位、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治疗组的Ⅳ期中位生存时间为41个月,对照组的Ⅳ期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治疗组较对照组延长了11个月(P=0.03<0.05)。而两组患者入组前Ⅳ期生存时间未见明显差异(P=0.14>0.05),治疗组患者入组前平均Ⅳ期生存时间为16.00±11.80个月,对照组患者入组前平均Ⅳ期生存时间为11.4±9.5个月。
  3、治疗组的入组后中位生存期(mOS)为18个月,对照组的入组后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20>0.05)
  4、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6.17个月,对照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87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95>0.05)。
  5、祛邪胶囊干预治疗前后,在生活质量如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情感、社会功能等方面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8<0.05)。
  6、治疗后第15个月,治疗组的部分缓解(PR)率为0%,疾病稳定(SD)率为77.78%;对照组的部分缓解率为14.29%,疾病稳定率为42.86%。治疗组的肿瘤控制率(RR=CR+PR+SD)(77.78%)与对照组的肿瘤控制率(57.15%)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71>0.05)。治疗组的中医症候、主症评分的改变较对照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7、本研究实施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72例患者共发生22例27例次不良事件,其中治疗组9例10例次,发生率为25%;对照组13例17次,发生率为36.11%。判定为与研究药物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为胃痛,治疗组发生2例,发生率为5.56%,对照组发生1例,发生率为2.27%。
  研究二: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劣势病例特点初步探讨
  目的:筛选中医药干预治疗后的最佳病例与最差病例,通过对优劣势病例特点进行总结,从而描述优势人群(受益人群)与劣势人群(非受益人群)的临床特征。
  方法:结合国际晚期结直肠癌生存期最新研究数据,采用专家咨询法,共咨询全国肿瘤专家32名,从生存期及基因分型的角度对最佳最差病例标准进行了制定。将入组的72例患者作为整体观察对象,并根据此筛选标准筛选最佳/最差病例。分别对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基因分型、中医证型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1、采取专家咨询法,制定了最佳/最差病例的定义,具体标准如下:最差病例:Ⅳ期生存期≤12个月。最佳病例:KRAS、NRAS、BRAF全野生型Ⅳ期生存期>30个月,RAS有一项突变型Ⅳ期生存期>24个月,B-RAF-突变型Ⅳ期生存期>18个月。根据最佳最差病例定义标准,从72例患者中筛选出最佳病例38例,从已经获得生存结局的病例中筛选出最差病例7例。
  2、最佳病例组的特点:
  性别:男性22例(占全部最佳病例的57.9%),女性16例(占全部最佳病例的42.1%)。
  年龄分布:最佳病例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0-59年龄段(36.8%),其次是60-69年龄段(34.2%)。
  发病部位:左侧结直肠癌30例(占全部最佳病例的78.9%),右侧结直肠癌8例(占全部最佳病例的21.1%)。
  基因分型:KRAS、NRAS、BRAF—全野生型的比例为50%; KRAS,NRAS—突变型,BRAF—野生型的比例为42.1%; BRAF—突变型,KRAS,NRAS—野生型的比例为7.9%。
  中医证型:最佳病例组中脾肾亏虚占有较大的比例(均占全部最佳病例的34.2%);肝郁脾虚型占26.3%,肝肾亏虚占23.7%。
  3、最差病例组的特点:
  性别:男性5例(占全部最差病例的71.4%),女性2例(占全部最差病例的28.6%)。
  年龄分布:最差病例组的年龄组要集中在60-70年龄段(57.1%)。
  发病部位:7例最差病例全部为左侧结直肠癌。
  基因分型:KRAS、NRAS、BRAF—全野生型的比例为57.1%,KRAS、NRAS—突变型,BRAF—野生型的比例为42.9%,未见BRAF—突变型患者。
  中医证型方面:最差病例组中肝肾亏虚证型所占的比例较大,约为57.1%,肺肾亏虚型占28.6%,脾肾亏虚型占14.3%。
  结论:祛邪胶囊干预治疗能够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Ⅳ期中位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对于肿瘤无进展生存期并无显著影响,提示祛邪胶囊对于晚期肠癌的治疗疗效并非针对瘤体本身,患者从祛邪胶囊治疗中可以获得远期生存获益。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可能与患者的年龄、中医证型等内容有关。其中40-59岁年龄段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能会从中医治疗中获益,而60-69岁年龄段的患者可能从中医药治疗中获益较少。另外,中医辨证为脾肾亏虚型的患者可能会从中医药干预治疗中获益,而辨证为肝肾亏虚型的患者可能从中医药干预治疗中的获益较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