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改进频繁模式树的睡眠障碍的中医证候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
【6h】

基于改进频繁模式树的睡眠障碍的中医证候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综述

2.不寐的病因病机

3.不寐的治疗现状

4.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失眠的定义及分类

2.失眠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

3.失眠的诊断及检查评估方法

4.失眠的治疗现状

5.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FP-Growth算法的不寐证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1.6 治疗方案与安全性评估

1.7 疗效判定标准

2.具体研究方法

2.1 收集病历资料

2.2 术语的规范化

2.3 基于FP-growth算法搭建“失眠病临床病案分析系统”

3.数据挖掘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布

3.2 中医证候分布

3.3 西医诊断分布

3.4 中药用药频次分布

3.5 中医辨证分型用药频率统计

3.6 主要症状分布

3.7 关联规则分析

3.8 聚类分析

4.疗效评估

4.1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情况

4.2 PSQI睡眠质量评估情况

4.3 SPIEGEL睡眠障碍程度分级疗效评估

4.4 安全性评估

5.讨论与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结果归纳总结李秋艳教授辨治不寐症的经验

1.重脏腑,别阴阳

2.量年龄,晓变通

3.审病程,善活血

4.明药理,知达变

5.稔调和,重调护

6.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论文围绕文献综述、证候及临床疗效研究、经验总结三部分展开。文献综述包括中医和西医两部分,分别从概念、发病机理、诊断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系统地归纳失眠的研究进展。证候研究采用FP-Growth算法进行数据挖掘,挖掘门诊病例中失眠的中医学证候分布特征;临床疗效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评价。第三部分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李秋艳教授辨治失眠的经验。
  证候及临床疗效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研究目的:
  本文以导师诊治失眠病例为基础,通过研究其中医证候、症状、用药以及观察其临床疗效,总结其中医辨证特点、证候分布规律及导师辨治失眠的疗效,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临床实验、研制成院内制剂并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1.依据纳排标准制定CRF表,收集李秋艳教授门诊以“失眠”为主诉就诊的患者。
  2.使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所提供的“基于FP-Gowth算法的‘失眠病临床病案分析系统’”,对症状、用药等进行关联、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
  3.既往数据挖掘仅仅是默认有效的首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此次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纳入疗效评价,数据较为客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应用SPSS21.0进行疗效评估,总结李秋艳教授临证经验,包括辨证特点、组方用药规律及临床疗效。
  研究结果:
  1.共收集整理李秋艳教授门诊失眠病案204例(612诊次)。
  2.数据录入“失眠病临床病案分析系统”,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一般资料分布以女性、中老年(≥40岁)人群、慢性失眠为主;统计共得到66个常见症状,其中出现概率超过25%的共22个,包括神疲乏力、眠差、纳食不香、情绪变化、多梦、易醒、咽干、小便黄赤、口干、耳鸣等。西医病因诊断以特发性失眠为主,占57.84%;临床表现诊断以每昼夜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睡眠潜伏期超过30分钟者为多,所占比例均超过75%;按病程分期以慢性失眠为主,占73.04%。中医证候分布主要有肝郁化火证、肝郁气滞证、阴虚火旺证、肝血亏虚证、心脾两虚证、胃气失和证、瘀血内阻证,其中肝郁化火证、肝郁气滞证所占比例最大,占53.43%。症状聚类分析,得到肝郁气滞、阴虚火旺、胃气失和证等3类组合;处方聚类,以理气疏肝、滋阴清肝、疏肝活血、养血柔肝、活血通络为核心组合。中药运用频次超过80次的共31味,包括川芎、酸枣仁、柴胡、栀子、白芍、磁石、珍珠母、郁金、五味子、首乌藤、茯神、当归、赤芍、百合、牡丹皮等,以疏肝、理气、清肝、养血、活血、补气、健脾为主;针对不同证型的失眠治疗有所侧重,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观念。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为白芍与柴胡、白芍与川芎、柴胡与川芎,神疲乏力与易醒、神疲乏力与多梦、神疲乏力与眠差、多梦与易醒为伴见症状,柴胡、白芍、川芎应用在神疲乏力、口苦、眠差、胁肋胀痛、脘闷腹胀、太息、耳鸣等方面颇多。
  3.数据导入SPSS21.0软件进行疗效评估。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总有效率99.51%,各证型总有效率均高达95%以上;66个主要症状经治疗后有效率均大于30%的分别有纳食不香、情绪变化、咽干、小便黄赤、口干、大便秘结、口苦、脘闷腹胀、耳鸣、健忘、太息、视物昏花、胁肋胀痛、大便溏薄、头晕或头痛、心悸不安等16个;中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效率,具有较好的疗效。PSQI评分总有效率为96.57%,愈显率64.71%; PSQI七因子显示,中医药治疗失眠可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减轻日间功能障碍。SPIEGEL量表评分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减低,有效率100%。安全性评估,不良反应少。治疗前后为配对样本资料,经独立样本t检验,中医证候积分t=44.504>t001/2,203,PSQI量表积分t=50.484>t001/2,203,SPIEGEL量表积分t=55.320>t001/2,203,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中医药治疗失眠疗效确切。
  研究结论:
  1.失眠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相关。病机主要为肝郁化火证、肝气郁滞、阴虚火旺、肝血亏虚,其中肝郁为主要病理基础。病理因素主要为郁、瘀、虚,其中肝郁、阴虚为主。
  2.中医药治疗失眠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
  3.李秋艳教授重视从肝论治失眠,核心方为逍遥散及其类方;治疗上重脏腑、别阴阳,量年龄、晓变通,审病程、善活血,明药理、知达变,稔调和、重调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