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货币供给量的价格效应与产出效应研究
【6h】

我国货币供给量的价格效应与产出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引言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1.2.2国内文献综述

1.2.3文献评述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内容与总体架构

1.5创新与不足

第2章货币供给理论基础及协整分析理论框架

2.1货币供给理论基础

2.1.1货币中性理论

2.1.2货币非中性理论

2.1.3货币短期非中性长期中性论

2.1.4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理论

2.1.5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2协整分析理论框架

2.2.1时间序列相关理论

2.2.2协整理论

2.2.3 Granger因果检验理论

2.2.4脉冲响应函数理论

2.2.5方差分解理论

第3章实证检验

3.1变量与样本选取

3.1.1变量选取

3.1.2样本选取

3.2构建VAR模型过程

3.2.1检验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

3.2.2确定VAR模型滞后阶数

3.2.3检验VAR模型稳定性

3.2.4估计VAR模型参数

3.3构建VEC模型过程

3.3.1 Johansen协整检验

3.3.2估计VEC模型参数

3.3.3检验VEC模型稳定性

3.3.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3.5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3.3.6方差分解

第4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货币供给效应分析

4.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概述

4.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货币供给效应的走势

4.2.1货币供给量增速明显放缓

4.2.2价格水平呈现恢复态势

4.2.3产出水平触底回暖

4.3货币供给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路径

4.3.1对“三去”的支持路径

4.3.2对“一降一补”的支持路径

第5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5.1结论

5.1.1货币供给量仍可作为当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5.1.2货币供给量具有价格效应和产出效应

5.2政策建议

5.2.1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体系

5.2.2构建货币政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动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货币供给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一直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趋于结束,处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阶段的中国经济拉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幕。如此背景下,货币供给量的价格效应与产出效应是否会因经济环境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表象是本文的研究所在。文章首先在梳理大量相关文献并对货币及协整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为突出时代性与典型性,特选取了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持续走低,我国为应对危机采取的“4万亿”货币投放政策,到2013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再到2016年全面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共119个月度数据,实证检验了货币供给量、价格和产出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以此构建了VEC模型,综合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一系列标准化技术手段,对货币供给量的价格效应与产出效应的内在机理和相互联系进行了重点分析,结果发现,货币供给量对价格和产出都具有短期推动效应,且后者比前者更显著,但长期会造成供给侧的产能过剩,验证了我国货币供给存在短期非中性而长期中性的特征,同时也验证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正在增强;其次,结合实证结果详细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货币供给量呈现增速明显放缓,价格水平呈现逐渐恢复,产出效应呈现触底回暖的走势,并全面描述了货币供给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路径;最后,文章结合当前“稳中求进”的宏观目标,提出了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体系及构建货币政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动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货币当局在物价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