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戏剧运动及其历史意义研究
【6h】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戏剧运动及其历史意义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 言

第一章抗战话剧在新疆

第一节抗日战争时期话剧在新疆的发展

一、新疆话剧运动概况

二、上演的重要剧目

三、有影响的话剧比赛

四、剧团和剧场(俱乐部)建设

五、戏剧理论的传播

第二节少数民族话剧的兴起

一、维吾尔族话剧

二、乌孜别克族话剧

三、其他民族的话剧

第二章传统戏曲的新发展

第一节内容、形式的新变化

第二节对戏曲的管理

第三节新疆曲子剧

一、新疆曲子剧在迪化的舞台演出

二、新疆曲子剧在民间的繁荣

第三章新疆少数民族歌剧的勃兴

第一节新疆少数民族歌剧勃兴的外因、内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二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维吾尔族歌剧

一、三四十年代的维吾尔族歌剧

二、集歌、舞、白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三、多才多艺的编创队伍

第三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哈萨克族歌剧

第四章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戏剧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第一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戏剧运动的特点

一、话剧、传统戏曲、少数民族歌剧的共同发展

二、新疆戏剧运动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

第二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戏剧运动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展开▼

摘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戏剧运动是中国抗战戏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话剧、戏曲、少数民族歌剧等戏剧形态。由于新疆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与之相关的复杂政治环境,它既具有全国抗战戏剧运动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这一时期,戏剧作为一种舞台样式和民众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均获得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使这场运动显示了戏剧的本质。 话剧是新疆戏剧运动的主体。1933年出现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街头后,以“文明戏”的形态存在并缓慢发展。1937年底中共党员进疆后积极开展学生话剧运动,推动“文明戏”走向成熟的话剧形态,在宣传反帝、抗日、建新(疆)思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39年内地进步文艺人士来疆后,与共产党员一起直接指导戏剧工作,把戏剧运动推向高潮。本文第一章通过对话剧运动在新疆的发展和少数民族话剧产生、发展状况的分析,证明了话剧在专业化、大众化方面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传统戏曲是新疆戏剧运动的组成部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传统戏曲出现了反映抗战内容的新剧目,表演形式趋向写实。受话剧影响,传统戏曲的布景、道具、灯光技术等有了很大的进步。新疆曲子剧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本文第二章通过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传统戏曲出现的新气象的分析,证明了它的发展离不开当时话剧发展的影响。 少数民族歌剧是新疆戏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第三章全面论述新疆少数民族歌剧产生、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原因,通过对维吾尔族歌剧、哈萨克族歌的分析,阐明话剧对少数民族歌剧的写实风格、舞台美术等诸方面的影响,以及歌剧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民众熟悉的内容从而获得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的历史现实。 本文第四章通过与抗战时期重庆、桂林等地戏剧运动的对比,阐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戏剧运动具有话剧、传统戏曲、少数民族歌剧共同发展的特点,以及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特点;论述新疆戏剧运动对新疆社会、文化转型乃至少数民族戏剧形式、人才培养、审美习惯、少数民族戏剧文学等方面的历史意义。 总而论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戏剧运动是在全国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思想影响下,由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指导、参与的新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社会、文化向现代的转型;激活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中蕴涵的戏剧性因素,催生了少数民族话剧艺术,加快了少数民族歌剧诞生、发展的步伐;培养、锻炼了一批各民族戏剧人才,为新疆戏剧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把新疆各民族民间文艺从自娱自乐型带入社会功利型,改变了少数民族大众的审美习惯;带动了新疆少数民族现代叙事文学、戏剧文学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