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期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的预后价值
【6h】

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期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的预后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 言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意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诱导缓解治疗末(T1:化疗第5-7天)及骨髓抑制期(T2:化疗结束后7-10天)两时点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的预后价值。 方法:共72例用HAD(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及柔红霉素)方案进行诱导缓解治疗的原发初治AML患者进入本研究。对诱导缓解治疗期间两时点细胞形态学分析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及联合细胞遗传学与患者完全缓解(CR)率、无病生存(DFS)及总体生存(OS)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 ①患者CR率86.1%,中位DFS期31个月,中位OS期尚未达到,3年DFS率和OS率分别为45.9%及55.9%。 ②以T1或T2时点残留白血病细胞10%为界点将患者分组,两组患者的CR率(P<0.001,P<0.001)、DFS(P<0.001,P=0.026)、OS(P<0.001,P=0.002)均有显著差异。 ③联合两时点的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能够更精确的反映白血病细胞清除动力学。 ④细胞遗传学联合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分组较单独细胞遗传学分组对CR率、DFS及OS的预测意义更好。 结论:诱导缓解治疗期间T1或T2时点的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均为影响AML的独立预后因素,联合两时点的残留白血病细胞评价预后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早期疗效评价有助于个体化判断AML患者的预后,据此调整治疗策略可能提高患者的整体疗效和长期生存。细胞遗传学联合不同时点的残留白血病细胞的预后分组标准较细胞遗传学能够更有效区分不同预后的组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著录项

  • 作者

    薛华;

  •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学科 内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肖志坚;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急性白血病 ;
  •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残留细胞; 早期疗效; 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