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肾脏组织醛固酮在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中作用的研究
【6h】

肾脏组织醛固酮在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中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语表

声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论文综述:组织RAAS和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

参考文献

致 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慢性肾毒性是限制环孢素A临床广泛应用的副作用之一。其发生机制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 system,RAAS)的激活有密切关系。RAAS激活不但可以引起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还促使肾脏纤维化的发生。文献报道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能减轻某些慢性肾脏病的肾间质纤维化,并延缓肾功能损害进展,提示醛固酮在这些肾脏病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肾脏既是醛固酮作用的靶器官,又是产生醛固酮的器官。除肾上腺外,其他组织和器官产生的醛固酮均被称为组织醛固酮。目前,对肾组织醛固酮在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中的致病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对其致病作用做一研究。 研究目的: 1.建立肾上腺切除大鼠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模型,以便在排除循环醛固酮作用情况下,研究肾组织醛固酮致病作用。 2.利用上述模型,研究肾组织醛固酮在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中的致病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观察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抑制剂依普利酮干预后的影响。 3.研究肾上腺切除后,肾组织醛固酮能否释放入血,部分代偿循环醛固酮发挥维持电解质平衡的作用。 研究方法: 3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sham—ADX组),双侧肾上腺切除组(ADX组),双侧肾上腺切除+环孢素A组(CsA组),双侧肾上腺切除+环孢素A+依普利酮组(CsA+Epl组)。ADX组、CsA组和CsA+Epl组大鼠先行双侧肾上腺切除术,2周后分别给予安慰剂、环孢素A、环孢素A+依普利酮,sham—ADX组为假手术组。所有大鼠给予正常盐饮食,双侧肾上腺切除大鼠给予地塞米松12μg/kg/d替代治疗。6周后处死大鼠。在此6周观察期间留取血和尿,动态检测尿蛋白定量(Bradford法测定)、肌酐清除率(苦味酸法,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和尿醛固酮水平(酶免疫分析)、以及血和尿钠、钾水平(离子选择电极法,自动电解质仪测定)。处死大鼠后留取肾组织做肾组织半定量病理检查(石蜡切片Masson染色,数码图像分析),做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及Ⅰ型胶原(Col—Ⅰ)的mRNA(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表达检测(免疫组化染色),以及肾组织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 mRNA表达检测(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醛固酮水平测定(酶免疫分析)。 结果与讨论: 1.各肾上腺切除组大鼠手术后检查肾上腺切除完整,第6周实验结束处死大鼠时也未发现肾上腺再生;术后第2天大鼠血和尿中检测不出醛固酮,尿钠排泄增加(p<0.05)、血钠减低(p<0.01),尿钾排泄减少(p<0.05)、血钾上升(p<0.05)。这些结果都提示上述大鼠双侧肾上腺全切成功。 2.肾上腺切除大鼠皮下注射环孢素A后,尿蛋白排泄增多(p<0.01),肌酐清除率下降(p<0.01),肾组织病理检查呈现明显肾间质纤维化(p<0.01),提示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模型制作成功,此模型表现与低钠饮食所致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模型一致。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肾组织Col—Ⅰ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上调(p<0.05),且TGF-β1、CTGF及PAI—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也显著上调(p<0.05)且Col—Ⅰ表达水平与后3者表达水平高度相关(p<0.01),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过程。 3.用依普利酮对上述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后,肾组织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肾组织醛固酮水平显著增加(p<0.01),提示依普利酮抑制醛固酮受体成功。干预后大鼠尿蛋白排泄显著减少(p<0.01),肌酐清除率有所上升(差别尚无显著性,p>0.05),肾间质纤维化显著减轻(p<0.05);而且,肾组织中Col—Ⅰ、TGF-β1及PAI—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下调(p<0.05),CTGF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也有下调(差别尚无显著性,p>0.05),说明依普利酮抑制醛固酮受体后,该模型大鼠肾脏病变明显减轻,这结果提示肾组织醛固酮参与了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模型发病。 4.第6周实验结束时,检测大鼠血及尿醛固酮已部分恢复,尿钠排泄和血钠水平已完全正常(与对照组比较p>0.05),尿钾排泄和血钾水平也较术后2天时改善;并同时发现肾组织中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肾组织醛固酮水平显著增高(p<0.01)。这提示大鼠双侧肾上腺完整切除后,肾脏组织醛固酮合成会代偿性增加,并可能释放入血部分代偿循环醛固酮,以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 结论: 1.大鼠双侧上腺切除造成低钠血症后皮下注射环孢素A,制作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模型获得成功。 2.应用依普利酮干预后,上述模型大鼠肾脏病变显著减轻,提示肾组织醛固酮参与了该模型致病。 3.双侧上腺切除消除循环醛固酮后,肾组织局部产生的醛固酮可能入血,部分代偿循环醛固酮,维持电解质平衡。

著录项

  • 作者

    孙巧玲;

  •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 授予单位 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学科 内科学肾脏病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谌贻璞;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692.02;
  • 关键词

    环孢素A; 慢性肾毒性; 肾组织醛固酮; 依普利酮;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